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维澄
    1989, 5(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作者1988年10月9日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文章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等重大问题发表了意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89, 5(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辅礽
    1989, 5(1):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我国目前市场的不成熟性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市场的培育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论述了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与市场培育的关系及作用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代光
    1989, 5(1): 1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主叉计划经济,关于中央集权模式,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结合等问题的讨论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评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厉以宁
    1989, 5(1):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供求不均衡条件下的两种调节方式——数量调节与价格调节——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了这两种调节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的关系,两种调节相互渗透关系以及两种调节措施各种不同配合的效应。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89, 5(1): 3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89, 5(1): 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产权的自主转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必然产物,它包括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财产所有权的转让、全民所有制内部的财产使用权的转让和其它所有制内部不同主体之间财产所有权的转让。这种产权商品化和市场流动化,将促进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自我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兼并是企业产权转让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企业自我调整与自我扩张的形式。为了形成产权顺利地自主转让的机制,必须理顺和落实企业产权,贯彻等价原则,发展产权市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伍生 姚齐源 漆先望 高勇
    1989, 5(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产权改革向何处去?产权的私有化并不是必然的选择,却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格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潘石
    1989, 5(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不是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不是单向性的调节,而是双向性的运动。文章还分别考察了“国家调节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特定涵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薛进军
    1989, 5(1):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但不是理想的模式,它仍未确立市场调节的主体地位,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仍有“板块式”结合的痕迹,因此,更为理想的模式是:市场调节微观、宏观经济,国家协调市场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树青 林岗
    1989, 5(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必须服从于价格改革的目的,即建立各类产品间合理的比价关系,市场定价模式需要一个长时期才可能实现。国家模拟竞争市场定价是竞争条件不完备情况下的过渡性措施。在新经济机制形成过程中,明智、有效的政府干预是完成转轨的必要保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K·葛礼慕
    1989, 5(1):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中国的物价改革应与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等相配套。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是由需求和成本推动的混合体加上体制方面的其它特殊因素所致,物价开放并非通货膨胀之根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肇伯
    1989, 5(1):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回顾了西德马克40年的历史,从理论上总结了西德马克由劣币转为良币,且长期保持稳定的经验,并提出了西德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与借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小京 潘盛州 宋继合 曹力群 曾天
    1989, 5(1):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以来的农业波动是农业商品化过程一系列摩擦的后果,最大的矛盾和摩擦在于体制上和宏观调控上。因此,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优化技术经济环境,同时需要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杰 岳福斌
    1989, 5(1):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的思路。本文认为切实可行的是通过市场化的道路实现改革目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化,但的确需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主体的重塑,市场体系的完善,市场新秩序的建立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市场化进程的基本任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凌 赵国良 郭元晞
    1989, 5(1):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心城市是我国新的经济体制模式框架的基本支撑点和经济运行的枢纽。中心城市的综合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提出了中心城市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熊映梧
    1989, 5(1):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判定我国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必须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后封建的社会主义”这一特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涵义,作者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庆泉
    1989, 5(1): 104-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尔内短缺经济理论包含着忽视供给因素的缺陷。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产生缺短的最终原因应是供给不足。反短缺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微观经济体制,提高投资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以供给不足为基础的新短缺经济学应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根基
    1989, 5(1):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M·布坎南所著《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一书,尤其是对布坎南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作了中肯的评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89, 5(1): 115-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