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欧阳峣
    2025, 3(3): 5-14.
    摘要 ( 55 ) PDF全文 ( 96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式创新即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技术创新。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进步的典型事 实,根据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简约性原则,将中国式创新界定为“中国依托新 兴大国综合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以及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的典型模式”。 基本的逻辑框架为:要素比较优势、技术后发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的动态耦合;技术跟随类型、技 术追赶类型和技术超越类型的动态演进;研发项目制度、专利保护制度和高新技术园区的协同推 进。未来发展方向为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和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新型举国体制, 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国式创新进入新境界。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永强 □张青兰
    2025, 3(3): 15-23.
    摘要 ( 48 ) PDF全文 ( 65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长期的资本支持,培育和壮大具有长期投资属性的耐心资本具有重要意 义。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往往伴随着 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与之相契合,耐心资本所坚持的长期投资理念能 够引导资金流向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科创项目,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且稳定的资金支持,有助于 推动科技成果涌现并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创新劳动资料和丰富劳动对象,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中国耐心资本的投入和积累面临着投资主体的长期投资意愿与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金融体 系和资本市场的短期化逐利化问题凸显、低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耐心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政策法 规的不确定性和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等现实困境。因此,必须重视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资本市 场、促进成果转化、强化长期导向,不断提升耐心资本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市场活力、成果 转化率和政策耐心。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何召鹏 □肖 畅
    2025, 3(3): 24-35.
    摘要 ( 35 ) PDF全文 ( 20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测算平均利润率有助于把握资本积累的现实动态并检验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由于缺乏 文本分析,研究者在四种不同内涵的利润率之间产生分歧。经验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在当前数据 和技术方法下得出的平均利润率只能用于社会总资本积累的定性分析。技术性分歧虽然在理论层 面上存在讨论意义,但并不影响测算结果的经验稳健性。经验研究显示:(1)中国的平均利润率下 降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非生产性支出增加、次级部门收支赤字等因素有关;(2)2010 年之后,次级 部门收支赤字的扩大导致平均利润率加速下降;(3)非生产性支出挤压利润论只在经济资源稀缺 的条件下成立,中国经济的非生产性支出并没有挤压平均利润;(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非生产性 支出增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劳动的范围应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服务化的时代趋势 而不断扩大,否则会对利润率的测算结果造成技术性影响。
  • 理论经纬
    □吴大娟
    2025, 3(3): 36-45.
    摘要 ( 48 ) PDF全文 ( 34 )   可视化   收藏
    21 世纪无形经济正势不可遏地浮出经济社会的历史地表,成为当前引领全球经济风潮的新经 济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角审视,无形经济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与当代资本 主义的数字化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钩连,它彰明资本的形态及积累机制摆脱“物 ”的直观,直抵抽 象化、虚拟化、符号化的“非物 ”境地。无形经济的杠杆性和财富倍增效应,本质上是虚拟无形资本 隐蔽宰制剩余劳动、疯狂追逐剩余价值的修辞话术,其内核依然锚定于最大化的资本价值增殖, 内 里深嵌着包藏祸心的资本剥削逻辑和权力扩张本性。中国无形经济的创新发展应根植于实体经济 的沃土,构建无形经济与实体经济辩证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打破惟利是图的资本逻辑,确立以人 为本的社会主义财富观和发展观,将无形经济从推动资本增殖的动力机制提升为全民共享的财富 创造源泉,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创新发展的民主化和人民性。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孟 祺 □杨永新
    2025, 3(3): 46-55.
    摘要 ( 45 ) PDF全文 ( 65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面临技术创新的周 期性与不确定性、政策保障的滞后性、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国际间技术垄断壁垒的现实约束,迫切需 要构建新型未来科技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路径。未来科技驱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过程体现 了技术创新动态演化、产业生态和赋能型制度环境的三维协同。基于构建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 制度环境 ”的理论框架,揭示了三者在推动未来科技驱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提 出政府应精准部署前沿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创新资本投入机制和耐心资本 投入方式,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合作机制。
  • 发展战略研究
    □肖凯元
    2025, 3(3): 56-66.
    摘要 ( 59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心资本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先进生产要素。既往耐心资本 发展中存在项目长期盈利能力难以预测的问题,加之长期投资无法有效利用市场中的周期性机 会,资产管理者也常常出现非理性行为,构成了耐心资本发展中的障碍。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业中人 工智能方法广泛应用,为耐心资本培育带来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提升投资配置效率、增强 风险管理能力、改善实体企业生产运营状况等为这些技术性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有效方案,给耐心 资本的培育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对耐心资本的赋能作用,需 要建立加快数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基金导向作用、加强智能金融伦理风险监管等 一系列政策保障。
  • 发展战略研究
    □刘永冬 □任声策 □操友根
    2025, 3(3): 6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同培育创新型企业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两大战略实施的关键内容之一。这关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推进,然而既有研究对此问 题讨论得并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首先,明晰了创新型企业 的内涵定义,从供应观和演化观挖掘创新型企业培育的驱动因素。然后,归纳与总结区域协同发 展的现有研究,进而探讨区域协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立足“ 内容- 过程-结果 ”的逻辑构建区域协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理论框架。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区域协同发展 的相关研究,又为政府、企业以及市场各主体关乎协同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 践启示。
  • 体制改革
  • 体制改革
    □孙国民
    2025, 3(3): 7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对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特征因不同历史阶段在建设载体、建设内容和建设功能   嬗变等方面具有应时而动的发展特征。本文基于工农城乡互动关系的动态调整,提出农业支持工   业、工农相互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和城乡融合发展四种不同城镇化基本方略,并阐释了我国新型城   镇化发展的时代价值。最后,基于“特征演化—问题导向—战略构想—制度供给 ”的逻辑主线,从宏   观形态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战略构思,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制度供给上“破立并举” 的具体建议,以高质量发展实践来持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 体制改革
    □郝龙华 □谢宝富
    2025, 3(3):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新时期国家层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振兴实 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历 经探索起步、战略布局和加速推进三个阶段,其生成逻辑体现了历史传承性、理论创新性与现实紧 迫性的有机统一。在一系列部际协同、央地联动的政策推进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在制度供给、服 务支撑和梯度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地方专精特新认定与培育工作中,仍存在实验性 执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等执行偏离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优 化认定标准和流程、筑牢政策执行根基等方面着手,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生态 体系。
  • 体制改革
    □郑浩天 □靳卫东
    2025, 3(3): 9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国内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以及国外前沿技术封锁,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倾向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利用2011—2022 年A 股高科技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实融合发展对企业创新 行为转变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发展有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行为偏向,实现从技术引进到 自主创新的轨道跃迁,且该作用在非国有性质、经济不确定性较低以及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 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发展一方面会扩大消费市场需求总量和丰富消费市 场需求类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另一方面也会缓解研发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人才和知识资源 供给约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转变企业创新行为偏向。
  • 金融问题研究
  • 金融问题研究
    □张明 □路先锋 □张建勋
    2025, 3(3): 108-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某沿边省份的实地调研,探讨了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融 资中面临的障碍。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集中在征信服务、增信机制以及债券融资 工具等方面。实地调研进一步发现,该省财政部门通过优化税费优惠、奖励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政策 支持中小企业,而金融部门则借助普惠金融监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支持。 财政与金融部门还通过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政府采购订单融资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协同方式,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然而,该省仍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和现实挑战。潜在风险包 括财政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可能削弱财政金融协同效能、经济下行背景下普惠金融领域在稳增 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张力加剧,以及财政金融协同中存在的风险溢出效应。现实挑战则包括央行征 信处罚力度偏重、新型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和交易的双重困难,以及受托支付机制限制了中小企业 的灵活性。基于此,本文从优化财政部门执行、提升金融部门效率和促进两部门协调三个层面提出 了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万莹莹 □吴文俊 □王玉斌
    2025, 3(3): 11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农地连片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淮南市“小田并大田 ”实践为例,探讨 如何有效实现农地连片经营。研究发现,通过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以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的农事服务中心,促成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相结合,实现农地连 片经营。但是,要充分考虑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异质性,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 施,引导不同主体优化行为选择,实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研究表明,应健全承包地经营 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推动先进生产要素与连片农地创新配置,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延伸农业 产业链;同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相结合,逐渐将小农户纳入农业 产业分工体系,保障小农户在农地连片经营中的合理收益,实现农地连片经营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