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经济学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获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1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05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发展战略研究
金融问题研究
理论经纬
体制改革
三农问题
全选
|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Select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指引
□彭文斌
2025, 11(11):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回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全球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其科学内涵可从六大核心维度展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注重和谐共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民生福祉范畴内突出生态环境的普惠价值;在生态保护行动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在法治制度构建上打造最严格保护体系;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即要深化生态文明整体布局、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厚植生态文化体系、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从“竞争—垄断”格局到“内卷—垄断”格局:平台经济竞争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任永豪
2025, 11(11): 1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的竞争和垄断特别是“ 内卷式 ”竞争现象使得平台经济竞争格局日趋复杂。本文提出“竞 争—垄断 ”格局和“内卷—垄断 ”格局的概念来描述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竞争格局。“竞争— 垄断 ”格局是市场竞争的一般趋势,而“ 内卷—垄断 ”格局是供需矛盾和垄断趋势下的特殊竞争现 象。平台经济的“竞争—垄断 ”格局源于平台资本极强的垄断趋势和竞争强度,具有数字技术垄断的暂时性与数字技术竞争的长期性并存、大平台对小平台的支配与小平台对大平台的竞争并存、平台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渗透与平台资本和非平台资本的合作并存的特征。平台经济“内卷—垄断”格局的形成与垄断平台资本的“ 内卷式 ”竞争优势和扩张行为密切相关,具有技术创新生态衰退、平台垄断趋势加剧、实数关系失衡的特征。需通过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平台创新生态、推动形成有序 竞争的平台经济市场、加快构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平台经济形态,实现平台经济竞争格局的 有效治理。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社会主义生态消费理论构建与创新发展研究
□王丽君 □郇庆治
2025, 11(11): 27-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需要及其满足和消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着重分析讨论的基础性概念范畴,而它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需要及其满足或消费观同时具有社会主义和生态可持续的进步质性特征。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反生态制度本性和异化消费表征导致生态和社会危机的同时,初步构建起了社会主义的生态消费观及其实践原则体系。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不但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努力通过发展理念与方式、现代化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和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消费观的当代中国践行与创新。
发展战略研究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规划引领与中国经济增长
□沈坤荣 □王 灿
2025, 11(11):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数智革命新浪潮,“十五五 ”时期正处于全球经济新周期开启和中国经济新动能重塑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要强化发展规划这一国家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优势构建增长新动能,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更好结合提升增长新效能,以“一张蓝图绘到底 ”战略定力跨越经济长周期。未来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激发居民的消费潜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之治 ”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人工智能+”驱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逻辑与模式创新
□罗 雄
2025, 11(11):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深耕“人工智能+ ”嵌入现代化产业的作用路径,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意义重大。“人工智能+ ”促使产业结构协调化、关联产业链安全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与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化,为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依托“人工智能+ ”的优势,以“纵向-横向-斜向 ”联动集成多元化产业联合体,以“宏观-中观-微观 ”创新重塑粘性化产业发展结构,以“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 ”迭代构建强韧性产业体系,以“点-线-面 ”协同打造持续性产业增值路径,重塑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探索模式。在此基础上,未来应增强制度保障,系统性筑牢机制改革“根之基”;加大技术驱动,高水平强化科技创新“ 内驱力”;深化产业兜底,针对性盘活产业现代化“根本源”;促进服务优化,全方位注入金融“活泉水”,拓展“人工智能+ ”应用广度与深度,加速中国式产业现代化。
金融问题研究
Select
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重逻辑
□黄娟 □吕雨桐 □王擎
2025, 11(11): 5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催生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回答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上为什么存在、现实中怎么理解、实践中如何推进的问题,阐释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互适应关系,以及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的平衡发展关系,并提出了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Select
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韧性的理论阐释、现实需求和实践路径
□朱孟楠 □肖 丹
2025, 11(11): 6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韧性是指金融体系对风险冲击的识别预判、防范抵御、吸收恢复以及适应进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交织,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加快金融体系高水平制度建设、增强金融韧性刻不容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实践中,我国金融监管框架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日益健全,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这使金融体系表现出应对不利冲击的良好韧性。因此,我国可以凝聚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韧性实践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金融韧性,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从容应对新形势下的风险挑战。
理论经纬
Select
理论经纬
中国超大型经济体特殊优势:形成、内涵与实现路径
□薛安伟
2025, 11(11): 7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利用发展导向型的体制优势、劳动力廉价的性价比优势和改革引致的要素集聚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逐步释放发展潜力,形成了超大型经济体。超大型经济体与中小型经济体的根本不同在于增长动力,超大型经济体很难单纯依靠外需推动增长,而要凭借超大型经济体自身的特殊优势,创造更强内生增长动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繁荣。具体来看,中国超大型经济体拥有全产业链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地区差异化优势和对外资的巨大引力优势。为实现这些优势,需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地域分割,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充分融入世界分工合作体系。
Select
理论经纬
宏观审慎政策:理论发展与中国特色实践创新
□曾敏 □李武 □苗文龙
2025, 11(11):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宏观调控依赖“低通胀+小产出缺口”判断的局限性,推动宏 观审慎政策作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新支柱在全球兴起。本文按照系统性风险“识别—传导—应对”的逻辑脉络,梳理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进展,并系统回顾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顶层设计、治理架构、制度基础与工具体系等方面的中国特色实践探索与创新。随着外部冲击加剧和内部困 难挑战增多,宏观审慎管理任务愈发繁重,现有政策框架在目标分层、工具拓展及机制协同等方面 仍有待健全。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本文提出应补齐中间与操作目标,优化政策工具箱,拓展 政策管理范围,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并强化跨部门治理协同,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 框架,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体制改革
Select
体制改革
世界经济秩序重构下中国制度型开放逻辑、实践路径与未来向度
□王 俊 □方 颖
2025, 11(11): 99-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构建的“中心-外围 ”世界经济格局正逐渐解体,国家间在制度、技术和市场等层面战略博弈,推动了世界经济秩序重构,这也构成了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外生驱动力。中国制度型开放不仅遵循后发国家制度型开放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以制度融合与制度供给为主要路径,以提供观念型及制度型公共产品为主要内容,具有制度开放性、根植性以及配合性特性。中国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数字经济新制度以及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作为制度型开放未来发展方向。
Select
体制改革
以融入高标准市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跃升—— 以国际公共采购为例
□侯启缘 □宋 嘉
2025, 11(11): 10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复杂深刻转型,更加注重规则、标准和秩序的全球贸易体系正在重构,中国对外贸易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在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是——中国既有产品贸易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变局且无法满足中国持续崛起需要,甚至外贸模式滞后已然成为不确定性根源。在这一背景下,真正理解并融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保障中国崛起、应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梗阻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寻求具备更充分发展空间、更高标准、更多利润和更强国际认同的高质量市场板块,在开放层次结构性升级中应对不确定性冲击和发展转型挑战。从全球贸易细分及特征来看,以联合国公共采购为代表的国际公共采购市场正是推动贸易发展模式转型的靶向所在。积极布局国际公共采购可通过创造贸易与利润增量、培育现代化企业、出海模式升级、重塑国内市场和解决认同难题等积极效应,实现中国从产品贸易到规则融入的制度跃升。
三农问题
Select
三农问题
粮食产量跨越 1.4万亿斤的底层逻辑与战略选择
□王帅 □钟钰 □刘慧 □陈萌山
2025, 11(11):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 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1.4 万亿斤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要保持甚至超过这个产量的难度大。本文在回顾粮食面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强农惠农政策对粮食产量重要性的基础上,揭示“三个稳定”是产量稳定的底层逻辑。沿着从供给侧保障到需求侧引导的思路,深度剖析粮食产量跨越 1.4 万亿斤后的战略选择问题。在供给侧,从产能提升、产区支持、产值增加三个维度,构建具有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具系统性的粮食产量保障体系;从多元主体与要素协同、区域协调发展下的产销区利益补偿、健全种粮收益保障三个视角,明确粮食产量保障的具体实现路径。在需求侧,按照营养引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原则,粮食生产要围绕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整优化结构,更好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