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经济学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获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0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理论经纬
发展战略研究
体制改革
金融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
全选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Select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习近平关于发展数字贸易重要论述 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张 森
2025, 5(5):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关于发展数字贸易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 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现实规律与趋势的精准把握,也是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实践的系统阐释与科学 指引。在系统性视角下,习近平关于发展数字贸易重要论述可解构为四个维度:在认知维度将数字 贸易定位为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在发展维度强调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在治理维度 主张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在价值维度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发展 数字贸易重要论述为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提供了实践指向,即要全面革新 数字贸易发展理念、夯实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根基、加快完善数字贸易治理体系、推动构建“数字命 运共同体”。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数字经济时代“索洛悖论”的阐释与应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考察
□王峰明 □胡铭杨
2025, 5(5):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索洛悖论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没有提高生产率的悖论性现象,表现出周期性、历史性的特征。依 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索洛悖论本质上是“基于劳动的效率观 ”与“基于资本的效率观 ”的矛 盾,是资本逻辑的悖论性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呈现;索洛悖论的周期性来自资本积累的过程、利润率 下降趋势与起反方向作用的原因;索洛悖论的历史性来自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从适应生产力发展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之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 对索洛悖论,应当利用资本与限制资本并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并进,发展科技与保障就业并 行,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构建中国特色转移支付理论的 逻辑起点、根本目标与关键原则
□姚东旻 □李玥睿 □张雪儿 □李静
2025, 5(5):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在历史逻辑、制度结构与法理依据上均难以适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其理论预设背离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现实,导致其无法有效解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财力再 平衡机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中国转移支付制度根植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由 于国家战略目标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地方财力贡献呈现非对称性特征,由此构成转移支付补偿 地方财力的逻辑起点,形成“国家治理-中央统筹-央地协同-均衡发展”的独特路径。为构建中国特 色转移支付理论,首先要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授权 ”的权力逻辑,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转移支 付的根本目标,通过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生产与民生的动态协调、激励与约束的相容机制 三重核心原则,确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协同优化的制度主线,形成具有中国财政自主知识体系 特征的转移支付理论范式。
理论经纬
Select
理论经纬
中国居民消费潜力: 规模估算与释放路径
□孙豪 □项计豪 □宋明月
2025, 5(5):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 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消费者跨期决策的框架下,基于钱纳里标准推算了最优居民消费率,并基 于此估算出居民消费潜力规模。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潜力规模巨大,居民消费偏离率处于 高位。进一步地,本文识别了消费潜力的空间分布,刻画了居民消费潜力在城乡之间和省域之间的 分布特征,并发现城镇居民和经济大省蕴藏较大的居民消费潜力,应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着力点。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应综合使用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 ”作用,统筹 提振消费的短期政策和长效机制。
Select
理论经纬
数智化时期制造业发展的空间转向: 理论基础、经济逻辑及实现机制
□胡振雄
2025, 5(5): 4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兴技术正加速重构产业发展空间,连接与融入数字空间成为制造业新的空间转向,物理空 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交互正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资本的逐利本性及增殖逻辑要求资本空间化向数 字空间扩展,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推动空间资本化向数字空间延伸。数字空间的总体性再 生产和差异性再生产从为生产做准备、价值增值、价值实现等阶段改变制造业的利润增长逻辑。物 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往—返 ”互激式作用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体系及资本积累方式。数字空 间会形成类似于物理空间的极化现象,由物理空间集聚、数字空间集聚构成的三重“中心—外围” 结构重构“脑体 ”与“躯体 ”的分工协作,重塑制造业空间构序。因此,需加快推进数字空间再生产及 体系化建设,深化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交互作用,平衡空间的效率与公平。
发展战略研究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双循环”下数字贸易壁垒的影响评估及预测分析
□郭晓婧 □董小君
2025, 5(5): 5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贸易能够有 效整合国内国际要素资源,融入生产消费的多个环节,促进供需侧对接、形成供需的动态平衡。数 字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展开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构建“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但 数字化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受到数字贸易壁垒的影响。本文通过 GTAP 模型研究数字贸易关 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重点测度数字贸易壁垒对实际 GDP、社会福利效应、贸易进出口 及贸易条件、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并提出积极推动构建数字经济的“双循环 ”发展格局,制定高标准 的数字贸易规则,完善数字贸易税收体系等应对措施。
Select
发展战略研究
中美供应链竞争背景下我国产业外迁趋势研判
□陈 洋 □杨志浩
2025, 5(5): 6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综合分析当前中美供应链竞争态势基础上,研判了我国产业外迁的潜在目的国,比较 分析了潜在外迁目的国与我国的相对竞争优势。研究表明,第一,“十五五 ”期间中美供应链将步入 激烈竞争期;第二,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土耳其、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等国家最有可能 成为承接我国产业外迁目的国;第三,潜在外迁目的国较我国具备了明显的劳工成本优势,并在经 贸制度安排方面与美西方国家保持“强连接”。尽管目前大部分潜在的外迁目的国并不具有明显的 低税负优势,且在基础工业和货运基础设施领域与我国尚存较大差距,但随着潜在外迁目的国工 业基础的逐步完善,我国较潜在外迁目的国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缩小。
体制改革
Select
体制改革
制度型开放驱动新型离岸贸易: 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关键路径
□丁国宁 □董程慧
2025, 5(5): 7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新型离岸贸易对提升中国对全球贸易资源的掌握能力、助力建设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 义,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型离岸贸易赋能增效。从理论逻辑看,制度型开放通过“规则、规 制、管理、标准 ”四维协同改革,能够系统性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增强贸易网络嵌入能力、优化跨境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质量信号价值,进而驱动新型离岸贸易发展。然而,当前中国发展新型离岸贸 易面临数据跨境流动限制与监管规则穿透性不足、税收政策与外汇管理体系适配性滞后、国际标 准互认壁垒与总部经济集聚度不高等现实困境。未来应系统性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制度型 开放,以“负面清单+监管沙盒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对标 CPTPP+DEPA ”强化贸易网络嵌入,以 “ 离岸账户+税收中性 ”优化跨境资源配置,以“标准国际化+质量信号 ”增强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可 复制推广的中国版新型离岸贸易发展经验。
Select
体制改革
民营经济“内卷式”竞争的衍生机制、风险表征与破局策略
□刘衍峰 □涂良川
2025, 5(5): 88-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民营经济“ 内卷式 ”竞争的形成,本质上是制度演进滞后与市场结构失衡共同作用的产 物。在经济转型期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基于晋升激励的产业干预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迟滞,塑造 了非中性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陷入“政策套利—低效扩张 ”的路径依赖;上游行政性垄断与下游 过度竞争的失衡格局,叠加全球化红利消退引发的技术依赖与需求约束,进一步固化了资源配置 的低效均衡。这种竞争模式通过三重传导机制形成系统性风险,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创新动能衰 退与资产负债表恶化,中观层面呈现行业生态劣化与技术迭代停滞,宏观层面则导致全要素生产 率增速放缓与增长韧性弱化。摆脱困境需通过制度重构与生态再造的协同改革:制度层面推进要 素市场化配置与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确立,消除非市场干预的扭曲效应;市场层面重构“创新溢 价—利润反哺 ”的良性循环,依托产业链协同与数字化转型实现技术跃迁;发展层面推动从规模扩 张向质量竞争的范式转换,通过全球技术布局与标准输出培育动态竞争优势。
金融问题研究
Select
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部门与增加值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赵 敏 □朱玉情
2025, 5(5): 98-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金融服务与价值生产间的关系是认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关键。金融部门不直 接生产价值,而是参与生产性部门的价值生产。本文引入增加值参与度指标,衡量金融部门对生产 性部门增加值生产参与程度。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ICIO)测算结果表明,1995—2020 年期间,中国 金融部门对国内外的生产性部门增加值参与度逐渐增加,并表现出区别于美国、巴西等代表性国 家的典型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当金融部门对生产性部门增加值的占有比增长过快时,其可能会 对生产性部门的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
三农问题
Select
三农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黄惠春 □王雅婧
2025, 5(5): 109-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与“深化改革 ”双轮驱动。数字乡村具有创新支撑、优化 要素配置和革新生产关系功能,是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关键抓手和创新载体。根据马 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农业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跃升,生产关系依托制度创新变革,二者在 乡村社会场域中相互影响、协同演进。在新发展阶段,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创新生产力要素和优化生 产关系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针对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障碍,应制 定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配套的数字乡村整体规划、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劳动者 培育、完善数字治理与民生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Select
三农问题
从理想到现实:“三权分置”下 农地流转—去规模化的演进路径——基于华北乡村的田野考察
□王子阳
2025, 5(5): 119-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农地规模化流转始终是农地改革主要目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农地流转 发展缓慢的现实,既有研究过于强调“三权 ”的单一权能不足,忽视了“三权 ”的整体失衡。本研究以 豫南两河镇的实践作为个案,探讨地权失衡形成机理及其农地流转去规模化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三权分置 ”改革中承包农户权利得到清晰强化,但却没有产生农地规模化流转的理想效能,主要 原因在于地权失衡。事实上,“三权分置 ”主要强化了承包权,而所有权和经营权则在实践运作中受 到不同程度的弱化,形成了以地权个人化为表征的权利失衡。在个体理性和利益最大化驱动中,产 生产权地理垄断、租金离散和水利缺位等问题,从而抬高农地流转经营成本,抑制承租农户规模化 转型需求动力,致使农地流转出现去规模化实践。要破解地权失衡困境,需要发挥村集体组织对承 包权和经营权的整合功能,重构“三权”主体间均衡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