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本刊编辑部
    1989, 5(2):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尚全
    1989, 5(2): 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十年改革的历程作了简要回顾,总结了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格局的重大变化,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以及这一时期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论思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光远 刘世定
    1989, 5(2): 1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资本主义再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之所必需。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对社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否成长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关梦觉
    1989, 5(2):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理顺价格体系的标准是使各种商品的价格都大体符合价值,供求关系不能在价格形成中占主导地位,价格改革应该以“调”为主。文章还指出要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特别是关于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思路选择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鸿儒
    1989, 5(2):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认识和治理我国目前的通货彭胀?是沿用老办法,走回头路,还是深化改革?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治理,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核心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推迟转化过大的货币购买力,增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曾康霖
    1989, 5(2): 3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一般的解释是基建规模膨胀、消费基金膨胀、货币供给失控。本文对这些解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考察,认为基建规模膨胀与投资体制、就业压力、示范效应有关;消费基金膨胀是由于分配上的“铁饭碗”、“大锅饭”没能彻底打破,包亏损、包就业、包经费开支等体制弊端;货币供给之所以失控,是由于货币供给控制机制不适应变化着的商品经济形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平
    1989, 5(2): 4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通货膨胀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通货膨胀既不能有效地刺激投资,也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稳定提高。因此,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通货膨胀只能阻碍而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珏
    1989, 5(2): 57-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改革已到达一个新的战略转折点,改革必须从政策调整转变为制度创新。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制关系或财产关系。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行政性的公有制关系即公有制的传统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生产的社会化要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这一矛盾必须通过重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来解决。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下,通过批判的借鉴和实践的创新来建立股份制这一企业财产组织形式为基本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全可行的。在国有企业中,以多极法人所有权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在深入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宗枨 高宏德
    1989, 5(2): 66-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制企业的现状及其改革理论,说明转换企业机制的必然性;指出商品经济对企业机制的一般要求,是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说明国有制企业机制的转换关键在于企业财产机制的转换,并提出了实现这种转换的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海燕
    1989, 5(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产生于经济落后国家的事实,使得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启动时期的必然选择。这种公有制一开始就孕育着内在的矛盾:一方面,国家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启动力量,要求对公有财产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求财产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国有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商品经济的要求出发,必须对传统的公有制形式进行变革和改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唐公昭 高烽 张煌
    1989, 5(2):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在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上的五种观点,即抽象的孤立的体制模式转换论、脱离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体制决定论、不顾经济发展状况的加速转换论、经济发展为改革让路论、脱离改革的单纯经济发展论,并对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伟 平新乔
    1989, 5(2): 9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年代在苏联工业化初期所发生的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之间的争论,是一场有关在资金短缺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工业化的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之争。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是一个早期非均衡论者,与此相应,他为尔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选择了一个强化数量配额与财政干预的产品经济体制;布哈林是一个典型的均衡论者,他主张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中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场争论不仅影响了尔后几十年的苏联经济,而且在今天中国学者关于改革与发展的争论中仍发生着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谷书堂 蔡继明
    1989, 5(2): 1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还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国民收入中的积累与消费的比倒、劳动者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和个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选择等还不能完全由国家统一规定,企业和个人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收入分配和积累的自主权,所以,还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接贡献分配,也就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所作出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收入都是按贡献分配的形式——工资是根据劳动的贡献而给予劳动者的报酬;薪金是根据经营管理的贡献而给予企业家的报酬;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是根据资金或资本的贡献而给予资产所有者的报酬。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决定的。而各种收入的决定,又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贯彻按贡献分配的愿则,才能确保机会均等,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晓亮
    1989, 5(2):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主要是按劳分配理论;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按劳分配理论同现实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按劳分配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改革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些新的分配形式。作者对这些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对改革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劳动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1989, 5(2): 118-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利用,必须依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分配企业收入,有偿使用生产要素,从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出现多元化并扩大分配差别。公平分配不仅仅是分配结果的均等化,而是获取收入的权力与机会的平等。在现阶段,它的公平与否,主要是看收入差别是否同各自投入的劳动或资产成比例。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便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环境,兼顾积累、效率和公平三个目标。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传导机制是经济参数调节下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