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本刊编辑邵
    1989, 5(4):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琢
    1989, 5(4): 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运行形成这样一个怪圈:“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近十年又把中国改革纳入怪圈的轨迹,形成了“放权——收权——再放权——再收权”的改革怪圈。从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改革已三次卷入怪圈,个中原因有改革战略选择的失误,有改革理论选用的失误。中国经济运行走出怪圈之路关键在于能否选准后十年的改革战略。今后的改革必须实行宏观体制先改战略;政府宏观调节应以直接调节为主;正确选择宏观体制模式。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特点,必须建立横向分权制衡机制、纵向分权制衡机制和双向调节机制的宏观体制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积业
    1989, 5(4):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判断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形成的历史特点来考察,单纯根据某一数量结构作出判断并不能得到正确结论。我国产业结构目前处于以轻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目前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必须依靠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确定优先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确定行业优先发展顺序等来解决这些矛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栋生
    1989, 5(4): 2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发展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基于资源的禀赋和分布特征。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技术、资金上各有所长,维持现有格局的直接代价是原料、能源和制成品往返运输的费用;改变这一格局的代价是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或收缩的成本和中、西部的产业开拓投资。产业地区布局政策的选择取决干对两种代价的权衡。西部应主要以传统技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则应外引内联,联内挤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实现适度倾斜的地区发展政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振华
    1989, 5(4): 35-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地布局生产力,各经济地带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梯度推移论”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应该彻底抛弃这种理论,代之以“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对策研究” 课题组
    1989, 5(4): 45-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治理有赖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本文以四川省近年来的经济运行状况为背景,分析了通货膨胀与产业产品结构的相关关系;揭示了产业产品结构恶化的根源和现实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可能遇到的各种制约因素;指出近期内由于外部环境较差,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裂口”只能由政府投入来弥补。可以考虑的选择是:以大型优势企业的成长为契机,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推进企业兼并、企业买卖、企业参股等形式的产权转让,促成加工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加财政收入,使政府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用来支持基础产业的发展。目前财政信贷紧缩的环境,客观上为大型优势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乃武 杨瑞龙
    1989, 5(4):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权制度是约束宏观控制方式选择的决定性条件,与不同的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不同的宏观控制模式。双重产权规则的冲突是导致目前我国经济宏观控制能力弱化的根源。因此,产权制度的变革构成宏观控制方式转换最关键的制度条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金锭 李义平
    1989, 5(4): 60-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所有制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这种具有非所有制性质的所有制理论过份脱离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现实,导致了企业的反常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给我们的启迪是:在产权不明确时率先引进以产权为中枢的市场机制,其结果必然是行为短期化和经济失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郁
    1989, 5(4): 6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中的谈判本质上是符合市场规则的。目前实行的承包制中实际上存在着政府与企业间的谈判。但这种谈判在主体上不具有开放性,且谈判结果不具有稳定性,从而畸化为政府与企业无休止的推诿责任的行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具有的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政府与企业间正确谈判关系的确立,需要对现行产权制度进行变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景宗贺 顾伟国
    1989, 5(4):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当前治理整顿工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比较中肯地论述了压缩投资规模中如何选择压缩重点、怎样与调整产业结构相适应以及在压缩投资规模中运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等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哀文平 程民选 黄克
    1989, 5(4):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只有正确认识我国通货膨胀的真正根源,才能找到根治的办法。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过热,投资、消费双膨胀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扭曲有密切联系,而其根源又在于现存的产权制度。所以,制度创新是医治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乐平
    1989, 5(4): 8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不存在失衡的问题,只有在货币经济取代实物经济之后,才出现了总供求失衡的各种可能。货币因素虽然不是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终极原因,但是货币的运动对社会总供求的失衡与平衡具有能动作用。货币的供求状况、利率等,都直接地影响到社会总供求的状况。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宜贬低,货币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既取决它自身的合理和强健,又取决于经济系统在一定时期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性要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钟起瑞
    1989, 5(4):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银根紧缩的目标远没有实现,更谈不上紧缩过了头。当前流动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未得到有效压缩,大量资金梗塞于流通之中,流动资金被挤占挪用。因此,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不在于放松银根,而是要挖掘资金潜力,调整资金存量,优化贷款结构,建立起地方、企业的自我积累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海燕
    1989, 5(4): 98-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区特征是中国农村工业化最显著的体制特征。这种社区特征使社区政府成为农村工业化的直接动员者、组织者和调节者。这种社区机制支持了农村工业化的崛起和成长,但同时也日渐显露出它对农村工业化效率的消极影响。一切能够促进市场发育和要素流动的措施都有助于消除这种消极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志伟
    1989, 5(4): 106-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收缩、低潮、复苏和扩张。经济发展周期波动的一般原因是经济运动本身的不平衡性以及调整过程的时滞。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波动直接表现为各级政府的过度组织和干预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单位低效率之间的矛盾。二元体制下经济波动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中央集权体制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机制并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炼成
    1989, 5(4): 115-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在商业管理思想上,出现了自由放任和国家统制两种思想的对立。西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基本上是强调国家统制。在近代同样存在这两种思想和管理方针的斗争。了解和研究这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借鉴意义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欢进
    1989, 5(4):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