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学模
    1990, 6(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文平
    1990, 6(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积业
    1990, 6(1):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辛文
    1990, 6(1):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来兴
    1990, 6(1):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海宽
    1990, 6(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治理整顿已初见成效,但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商品市场疲软、流动资金紧张、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回落过猛等问题。文章分析了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几种设想,提出当前同时实现经济正常增长和进一步缓和通货膨胀的目标,最重要的措施是搞活流通,加快产品最终销售,消除产成品积压。银行应按照企业产品销售状况发放贷款,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培新
    1990, 6(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们面临着工业生产滑坡的严峻形势。应该采取一面稳定物价,一面搞活市场、搞活企业、搞活经济的方针。增加的贷款,应主要用在收购农产品,搞活农村市场方面。治理整顿的成功,必须依赖改革的深化,即坚持和完善农村包产到户、企业承包制、地方财政包干、行业包干、外贸包干以及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等项根本性的改革。在宏观经济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并完善中央银行为主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中国式的投资体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潘熙宁
    1990, 6(1):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中观调控非律强化,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造成了经济环境混乱,导致经济运行无序化。文章对中观调控非律强化的表现、弊端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治理中观调控非律强化的对策和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方加春
    1990, 6(1):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划与市场关系如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详细地考察了计划经济、计划调节和计划性三者之间,以及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统一的理论依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利平
    1990, 6(1): 3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划机制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的基本协调机制,它经历了传统的计划协调机制,改进的计划协调机制和计划市场协调机制三种形态的转变。计划体制改革就是寻求一种比较完善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与结构协调机制。在当前治理整顿中,必须强化和完善产业结构变动的计划市场机制的功能,尤其是要强化产业结构变动的宏观计划调控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郁聪 林坚
    1990, 6(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生活资料的所有制,而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是私有制,而是公有制,即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模式中,计划调节与经济核算、权威与自治、劳动者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科学的“设想模式”的实现,不能不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为基础,但一定要走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代光
    1990, 6(1): 5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一些经济学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对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的论证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评价了库尔茨、米克、米迪奥、亨特等西方学者对斯拉法理论体系的论证和修正,并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分析了他们在理论上的缺陷。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立人
    1990, 6(1):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之所以出现一些挫折,既有理论上的混乱,也有操作上的失误。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全盘照搬西方经济学,漠视其阶级本质,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而且还将因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导致实践中的错误。西方经济学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土壤,具有科学合理的成份,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创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立群
    1990, 6(1): 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自亚当·斯密以来,市场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市场成功和市场失败是市场运行的两个侧面,把握市场成败的程度、范围、条件和机理,有助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有机结合。我国的市场发育和市场组织程度都很低,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动荡,加强计划管理和政府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河
    1990, 6(1): 8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目标的确立因素,指出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应实现企业集团多角化的经营战略,分析了企业集团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含义、客观基础等,并进一步指出应建立综合性、开放型的集团经营管理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文贤
    1990, 6(1): 93-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发展曲线上的纵座标和横座标,从动态上考察,呈正相关运行态势。两者的关系,既不是此长彼消的“交替”关系,也不是水火不容的“抉择”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公平是效率的激素,效率是公平的保证。当前,分配不公是影响效率的主要障碍。通过公平分配,可以促进效率的递次提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洪康
    1990, 6(1): 10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体。两种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类的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必须适应物质资料的生产的规律是一条共同的人口规律。正确认识两种生产原理,是我们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0, 6(1):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忠观
    1990, 6(1): 11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业劳动人口过剩的原因具有二重性,既不能完全归结为是由于人口压迫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结为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而是两者兼而有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秉濬
    1990, 6(1):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构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行业。由于房地产业与土地的所有制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构成了研究房地产经济的重要理论前提。房地产业所包括的地产业和房产业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行业,必须注意二者的区别性和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