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肖灼基
    1990, 6(2):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与困难——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劣化、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要解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问题,也要解决政策、体制、资金、价格等方面的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秦海
    1990, 6(2):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债务政策应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分支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列,且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共同发挥促进供给增长和抑制需求扩张的作用。债务政策的作用重点是改变总需求的形成结构和增长结构,不能与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冲突,必须与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构成偏差性协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喻瑞祥
    1990, 6(2):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紧方针自实施以来,在抑制投资和消费膨胀,降低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定金融物价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在双紧政策的操作上应适当调整,围绕着控制资金总量、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效益、保持经济适应增长的目标,实行财政继续紧缩,信贷有紧有松的政策措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商立平
    1990, 6(2): 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近几年来我国在财政、信贷和投资的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误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中央银行的“双项目标控制”做法等提出了不同看法。最后对治理整顿期间完善宏观调控提出若干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锡良
    1990, 6(2): 45-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金融体制存在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弱化的弊端。建立新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必须把分散于各专业银行的调控权力集中到中央银行系统。在中央银行系统内适当实行分层次控制,发挥整个中央银行系统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使微观金融活动与宏观金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目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常修泽 霍学文
    1990, 6(2): 5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演进和加剧有着深厚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经济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吞噬各种投入要素的巨大经济黑洞,这就是成千上万个低效率的企业。企业效率障碍是传统体制造成的恶果,某些改革措施的不完善使其有所加剧。它使宏观经济政策处于欲紧不能,欲松不得的尴尬境地。解决企业效率障碍的关键,是使经济工作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景林
    1990, 6(2): 6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基础结构是为农村发展经济和保障生活创造共同条件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和机构的总体。农村基础结构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目前,我国农村基础结构存在硬件不硬、软件偏软、分布倾斜和发展滞后等方面的问题,相应地,我们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时序上应采取“超前(滞后)——同步”混合型的对策;增加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农村基础结构的投资;农村基础结构要协调发展;用经济手段加强对农村基础结构的管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绍进 杜亚斌
    1990, 6(2):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品经济的二重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二重作用,在不同生产方式中实现的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其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炳光 陈云贤
    1990, 6(2):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东欧各国计划与市场理论各有自身的缺陷,在探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目标模式时,应把这种目标模式的操作实施具体化为三种类型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方式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三层次计划调控途径。应从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的整体性来把握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隋映辉
    1990, 6(2):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应主要建立在国际市场需求空间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空间通常表现为多层次的这一特点,提出了实现国际市场需求空间有效选择的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进行国际市场空间选择、建立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出口生产体系的对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国世平 国庆
    1990, 6(2):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费早熟和合理消费是消费经济领域里需要正确判断和把握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消费早熟范畴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我国的消费早熟的特定内涵。对于合理消费这一范畴运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正确界定,作者也作了多方面的论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伟
    1990, 6(2): 10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着社会主义社会中允不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营企业应不应当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从而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苏联发生了三次大的论战。重温和回忆这些论战产生的原因、论战双方的观点等,对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为民
    1990, 6(2): 11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围绕着发展社会经济与选择正确的社会道路,发展社会经济与制订各种建国方案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思想。文章指明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的美好愿望和空想成份。既充分肯定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界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也指出了它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得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近代社会唯一的正确选择这一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欣
    1990, 6(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