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文益
    1990, 6(3):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上的保护主义是国际贸易之间、国内贸易中常见的现象。文章对此进行了历史的理论的分析。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市场发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发育的阻碍作用,提出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若干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四川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市场问题研究”课题组
    1990, 6(3): 1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消费品市场疲软的直接诱因是居民实际收入和社会实际购买力下降,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结构转换引起的实物购买结构的变化。因此,治理市场疲软应当着重从收入总量增加和供给结构调整入手,在收入增长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转化的相关组合中寻求使市场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有效对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道根
    1990, 6(3): 2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整顿以来,经济发展过热的势头受到抑制,但市场(特别是消费品市场)趋于疲软。市场形势的变化,暗示着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已成为对国民经济形势反应最灵敏的要素。另一方面预示着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层变化;它标明我国国民经济超常规增长阶段的结束和常规增长阶段的开始,并将进入新的结构调整为中心的阶段,为此,必须相应地推进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和宏观经济管理调控机制的转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树新
    1990, 6(3):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家财政分配严重失衡,财政收支状况日趋紧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经济扩张与紧缩相互交替,二是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磨擦,三是企业与地方双重承包割断了财政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四是改革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五是分配格局与分配秩序之间的矛盾。解决财政分配失衡的现实抉择,就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再造财政分配机制,重建财政分配秩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培兆
    1990, 6(3):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要在社会主义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广义所有制的概念上论述所有制的历史变革的。如果理解为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的实质是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是同义反复。关键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为什么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德中 蒲果泉
    1990, 6(3): 5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美日中三国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现状和主要差异进行了比较,并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教育等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和管理思想、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和激励、控制工作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各自的利弊。最后,对如何借鉴美日先进经验,深化我国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改革提出了构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维达
    1990, 6(3):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正齐
    1990, 6(3): 68-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观世界各国都有大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系统开发,而建成工业走廊、城市群体和产业带的经验。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集约的农业带,其干、支流也已发展了一批工业基地,也是我国经济布局展开的优区。目前,实施沿江战略的时机及主客观条件基本成熟,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挥长江资源的综合优势,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展开,对全国经济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宝通
    1990, 6(3):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衡发展和倾斜发展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各有利弊。这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结构战略新构想——既不追求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也不走单独突进的倾斜发展道路,而是发挥各地优势,力求全国区域经济形成一个好的结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向平
    1990, 6(3): 86-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区域经济利益和地方经济利益的内涵作了界定并指出其矛盾的方面和产生原因。文章对区域市场的运行、结构的特征也进行了揭示,最后,文章对建立健全宏观的区域政策和调控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宗胜 武洁
    1990, 6(3): 95-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入差别主要受体制改革、政策变动以及二元经济发展和转换等因素的影响。总收入差别又受部门收入比重和部门内收入差别两者影响。前者直接是二元经济发展和转换因素所致,而后者所受影响三因素兼而有之。总收入差别的主要部份是非农产业的收入差别,其次是农业,转移收入则没有影响。与亚太地区其他同类型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收入分配差别大体适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自铎
    1990, 6(3):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与追求科技的动力和运用科技的成本有关。较大规模的土地经营者其产品费用中分摊的科技费用小。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量可能减少,但农田建设项目的投工量却在增加。农业的劳力投入量,是由劳动力和机械的边际收益比较决定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肇伯
    1990, 6(3): 11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西方发生两次较大的股市风暴。风暴中和风暴后实际经济依旧正常运转。这就向金融理论界提出疑问:股市荣枯是否同实际经济脱节?股价升贬受什么根本因素制约?股市同其他金融市场有何牵连?世界股市前景如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兆华 邵昱
    1990, 6(3):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波 杨惠安
    1990, 6(3):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