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叔莲
    1991, 6(2):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在90年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等重大问题。在继续完成治理整顿任务的同时,深化经济改革,加大改革份量。要在保持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的条件下,逐步加快企业改革、市场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1991, 6(2):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西方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趋势;世界贸易进一步扩大;经济区域化或集团化的趋向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经贸合作,但各区域集团对外部世界的各种保护主义可能加强;国际资本的主要流向仍将继续是欧美发达地区;将形成一个“政治四极”和“经济四极”构成的“多极”世界格局。近几年内,中国有较大可能争取到的资本主要是日本、南朝鲜、台湾和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劳动成本低廉,又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想地方。中国应实行“政治与经济分开”的政策,以排除在亚太地区开拓经济合作机会的各种政治障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园晨
    1991, 6(2): 2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带来经济竞争的加剧,两岸和港澳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东亚经济圈”、“华人共同市场”的设想与可能性,提出两岸和港澳面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要树立起“共识”,分别类型、逐步加强和推进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增强竞争能力,增进双方利益,促进两岸和港澳经济的更大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京文 方汉中
    1991, 6(2): 3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为“多极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世界新技术革命为主因所引起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既是大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优势和产业结构的现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应当采取倾斜与充实提高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模式,即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有重点地扶植高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理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汪海波
    1991, 6(2):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和基础。必须把握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周期波动条件下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特点。90年代我国经济适度的增长率以7%左右为宜,其上、下限分别为9%和5%。在双重体制并行条件下,应把严格控制貨币发行量,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事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消费规模、引导个人收入合理增长和分配等,作为控制经济适度增长的重要措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吉瑞 全广明
    1991, 6(2): 5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行政资源配置模式”有效运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在经济改革中产生的较完整的、并对经济改革实际进程发生了重大影响的行政为主、市场为辅的板块模式,也因其內在缺陷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行政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双重体制模式,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结合幻想”;市场为主、行政为辅的“新板块”模式,从根本上突破了行政配置资源的窠臼,彻底转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轨道,但这一模式的运行需要以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改革为前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精德 王军旗
    1991, 6(2):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计划商品经济不是有商品的计划经济,更不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改革的计划取向论和市场取向论均是片面的。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定性相吻合的改革取向是计划-市场双向改革,既要完善计划体制,又要扩展市场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万曾炜
    1991, 6(2):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为缓解市场疲软所采取的一系列启动措施,其实质是紧缩政策的让步。从目前来看,今年上半年市场全面启动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以国内消费品市场作为主要启动对象是不可取的;建议选择出口贸易和消费分流作为市场启动的主要对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富林
    1991, 6(2): 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将货币国际化这一国际经济现象置于国际货币制度背景、国际经济乃至国际政治背景下加以研究;应扬弃国际本位货币,培育国际通用货币。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的内外部环境及其实现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敏 徐开东
    1991, 6(2):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债制度创新必须跳出国债行政发行、行政管理的窠臼,实行经济发行;并从赤字性债券为主转向以建设性债券为核心,建立起经济——国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使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协同配合,并由金融机构独立经销国债券。为此,必须理顺财政、银行、计划等多边关系,建立新的国债政策执行体系;建立新的国债发行市场;完善证券交易市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祁祥
    1991, 6(2):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行为是企业行为目标、行为手段、行为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改革中企业行为手段的不合理是由于企业行为目标、行为环境造成的。要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手段的不合王,必须从校正企业行为目标,改善企业行为环境两方面着手。具体说就是改革企业产权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市场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平
    1991, 6(2): 97-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新产品开发战略的作用、规划的内容、基本的战略模式及其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着重分析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各类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产品开发的四种基本的战略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吕福新
    1991, 6(2): 104-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必须否定长期以来流行的自然资源无价格论。自然资源价格是客观存在着的,它是产品价格的构成要素。从当今时代和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充分认识研究自然资源价格的意义,科学确定研究视角。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韦苇
    1991, 6(2): 11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强盛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对前代历史经验的深刻反省和当代的社会实践,成功地进行了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两次转轨,并且形成了互相对立,交相辉映的两种宏观管理思想体系。它们不仅对当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成为后世各王朝建国方针的主要理论依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文平 程民选
    1991, 6(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1, 6(2): 129-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