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涛
    1991, 6(3):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节好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使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渗透论”把市场与市场调节相等同,从而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作用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式相混淆。“板块论”则未能阐明计划经济对市场调节的制约作用。对于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济部门,乃至不同商品的生产经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应有不同的结合程度。重要比例关系的调整、短缺而重要商品的生产,必须采用计划经济。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季荣
    1991, 6(3):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准确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地把握和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形式、结合点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范围和程度,在当前,应重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越
    1991, 6(3): 17-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表明,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不一定能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不稳定的最直接的因素,是过度的投资扩张所产生的过大的在建规模。计划之所以难以形成对投资扩张的约束,基本原因之一是投资者往往低估建设项目的预期成本,以提高建设项目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此外,地方与中央的利益摩擦,以及在计划过程中不重视五年计划的作用,也对中国计划经济的运行产生着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海燕
    1991, 6(3):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必须把计划经济与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基础,只能是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形式。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对体制框架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二者有机结合的微观基础,建立起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管理新体制;建立起较完备的宏观调控系统和放开价格。改革应循此思路深化,以便创造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体制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丁任重
    1991, 6(3):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经济理论界近年来关于我国经济复苏的重点和方向的不同观点进行了评述。作者从资金到生产领域,从生产到流通领域,从流通到需求,从消费需求到消费结构,层层递进,逐一分析,认为只有从消费结构入手,才能真正刺激经济的复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培新
    1991, 6(3):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当前,要坚持承包制的方向、排除对承包制的各种干扰;要总结经验、使承包制不断完善;要配套进行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承包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忠
    1991, 6(3): 45-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股份制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形式中产生的新事物,在各方面还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但从长远看,社会主义股份制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模式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是会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文章就社会主义股份制和资本主义股份制的本质区别以及企业股、股票市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完善股份制试点提出了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唐杰 王利文 杨健 刘春光
    1991, 6(3): 56-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星火计划实施1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系统地分析了星火计划的运行流程,同时对星火计划的前景和战略目标进行了分析预测、并提出“八五”期间进一步实施星火计划的战略措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1, 6(3):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叶
    1991, 6(3):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迫切需要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经营方式的转换。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关系着眼,借鉴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有用经验,我国应实行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租地农场制。这一生产方式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形成;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有利干农村商品经济关系的深化。土地制度的这一改革需要财政、金融和价格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潘琦
    1991, 6(3): 7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分析来讲,使用农业过剩人口再配置这一提法来替代农业 (或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弹性供给而其它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过剩人口再配置对于国民经济高效运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农业过剩人口再配置却出现了偏离常态的轨迹。这种非常态运行,主要受制约于人口增长约束、体制约束、资源约束和城市工业吸纳约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常清
    1991, 6(3): 84-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改革以前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下,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原因在于投资膨胀。改革以后,实行地方、企业分权,但没有建成新的约束机制,投资主体的扩张冲动与软预算相结合,导致了新条件下的投资膨胀;与此同时出现了企业分配向消费倾斜,国家财政包袱越背越大的格局,出现了消费膨胀,从需求方面拉动物价上涨,从供给方面推动成本上升从而物价上涨。中国第三次经济调整经历了严厉控制投资与消费需求和调整控制需求力度、启动市场两个阶段。文章分析了两个阶段中投资、消费抑制政策的不同效应,并影响了决定物价政策的若干矛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光伟
    1991, 6(3): 9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指出我国产业结构向加工工业倾斜并非正常产业结构高极化,而是由于不合理的价格信号指引下,分散投资主体在局部和个部利益刺激下进行的“近视”投资所致。同时认为由于我国资金动员体制的缺陷,基础部门建设的自然属性得以异化为投资进入障碍。纠正产业结构偏差唯一的对策是健全基础行业动员资金的市场力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景安
    1991, 6(3): 105-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创造了世界最快的城市化速度和工业化进程。深圳经验表明,城市的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换,取得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及管理经验;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深圳特区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同体制改革密切联系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延照
    1991, 6(3): 114-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90年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上海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历史性的机遇。开放开发浦东给上海一次新的机遇。上海在90年代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是:贸易立市,以浦东开发为契机构建大上海都市圈,浦东浦西大联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卫东 夏海舟
    1991, 6(3):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