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1, 6(4):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搞活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题;强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改革开放的促进;对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增强经济活力也有一系列论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是其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在于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它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逢吉 王唤青
    1991, 6(4): 1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探索,贯穿于邓小平的全部经济思想之中。关于发展的思想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以生活的改善为目的等内容。强调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发展和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映光
    1991, 6(4): 2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有一个孕育、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十二大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四个阶段。本文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兆华 邵昱
    1991, 6(4): 3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善明
    1991, 6(4):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达昌 黄工乐
    1991, 6(4): 4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0年改革的历程中,国家财政除了积极推行自身改革以外,还卓有成效地支持了价格、企业、金融、工资、外贸等诸方面的改革。但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也日益陷入职能弱化的困境之中。因此,强化国家财政职能已成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深化改革中强化财政职能的政策设计,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治标与治本并举,不可能一蹴而就。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万铭
    1991, 6(4): 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二重性的剪刀差与负效应的财政补贴,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对农产品价格与剪刀差、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财政补贴之间函数关系的分析证明:财政补贴是剪刀差的转形。这种转形是经济运行机制嬗变的产物。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放开农产品价格,改宏观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改非平衡经济发展战略为平衡发展战略,重新塑造城乡利益分配格局,是根除剪刀差与财政补贴萌发根源,从而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葵荪
    1991, 6(4): 59-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利益论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贸易理论,但这一理论却严重背离国际贸易的现实。本文从考察国际贸易的性质着手,通过把国际贸易确立为国家的行为,一方面从理论上证实西方理论是根本错误的、其错误根源在于把国际贸易当作一种私人行为;另一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土质、作用,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政策、原则等作了重新阐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巫宁耕
    1991, 6(4): 7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次大战以后,西方垄断资本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渗透和扩张,把发展中国家置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地位。跨国公司成为帝国主义推行经济霸权的主要工具,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却面临严重困难和危机。可见,西方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南北矛盾的主要经济根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常平阳
    1991, 6(4): 79-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平
    1991, 6(4): 8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简单数量上的替代关系。菲利浦斯曲线舍象了许多重要因素,不能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根源还在于私有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善明
    1991, 6(4): 9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与《资本论》第四卷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剩余价值理论》手稿直接等同于《资本论》第四卷,一是根本否定马克思有《资未论》第四卷。作者认为,把二者直接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它会给理论史研究带来混乱;但不能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剩余价值理论》手稿包含了《资本论》第四卷所应当包括的一切内容,是《资本论》第四卷的“初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1991, 6(4): 10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关于《资本论》第二稿写作阶段的传统划分,与手稿的实际写作进程不符,掩盖了手稿所反映的马克思经济理论结构的复杂的制定过程。本文依据考证材料,重新确定了手稿的写作阶段,首次全面探讨了手稿的思想进程。这种研究,展现出《资本论》第三卷理论和结构形成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并有助于阅读和理解马克思的这部重要的遗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辅民
    1991, 6(4): 11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形成史上的地位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把“资本一般”作单个资本理解、“社会资本”作许多资本理解,是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严重误解,并导致了对整个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及其应用范围的误解。决不能根据某些论述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是完全接受了斯密教条、仍然停滞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认识水平上。实际上,在《手稿》中已形成了马克思对以后最终突破斯密教条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思想因素。但是,从《手稿》中尚不能得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已处于形成时期的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坦
    1991, 6(4):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燕
    1991, 6(4):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