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琢
    1991, 6(5):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改革需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中出现的“需求膨胀—需求紧缩—需求再膨胀—需求再紧缩”、“结构失调—结构调整—结构再失调—结构再调整”、“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三大怪圈,以及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搞活了而国营大中型企业难活的怪现象,是因为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自我制肘的“连环套”。出路在于优先推进宏观体制改革,实现计划经济模式的破旧立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迎秋
    1991, 6(5): 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客观上要求把推进供给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而推进供给须以调节需求为基本手段。调节需求必须重视我国的历史经验、必须依据总需求变动的周期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和投资需求长期持续合理高速增长的要求。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根本政策选择是总量调节与结构调节并重,以结构调节为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磊
    1991, 6(5): 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各国的长期短缺不仅与经济体制直接相关,而且与非结构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高度相关。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战略选择,导致日益萎缩的农业支撑着超重的重工业负荷,基本消费品短缺成为经济发展初期的常态特征;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非结构均衡发展造成普遍的资金短缺;当国民收入再分配被迫向粗放式、资源消耗系数大的生产领域倾斜时,必然加剧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短缺强度,脱离消费需求制约的经济增长无法消除结构性短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逢锦聚
    1991, 6(5): 3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所发生的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波动。导致超常经济波动发生的原因是扭曲的经济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不合理以及经济体制。为了消除超常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新体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1, 6(5): 4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道根
    1991, 6(5): 4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决定的个人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增长速度,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制约着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并进而牵引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收入分配变动对经济增长中结构变动的影响强度和传导过程,由于经济体制或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可以利用改革和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和状态来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使之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化和均衡演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吉续
    1991, 6(5): 5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二元化经济结构条件下,具有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国内价格机制,这一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中国实际上是以比较劣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使国民价值发生亏损,加剧了国内工农业产品供给的短缺和通货膨胀,降低了国内消费者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因此,中国必须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加强国家对外贸活动的控制和干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东京 刘彪
    1991, 6(5): 6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别从外债需求、偿债可能以及外债需求与偿债可能相结合的角度对外债规模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作者在对国内外有关外债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外债必要规模决定模型、外债安全规模决定模型以及决定外债适度规模的规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文贤
    1991, 6(5):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效率革命。提高效率应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效率是效益的源泉。必须树立效率优先观念,创造良好的效率环境,追求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效率经济。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海发 李溦
    1991, 6(5): 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化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农业支援工业发展阶段,农工平等发展阶段,工业支援农业发展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应,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为:第一阶段是农业挤压,第二阶段是农业平等,第三阶段是农业保护。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已进入农工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取向是由农业挤压转向农业平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杰
    1991, 6(5):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以来,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经营活动已同市场发生了内在联系,具有了市场性。但单纯的市场调节并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在经营市场性的基础上对农业进行计划调节。经营市场性基础上的计划调节是计划与市场在农业经济中的有机结合形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卫龙宝
    1991, 6(5): 95-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投资波动作为我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现象,是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引起的工农矛盾重新激化后的必然结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投资主体分解后剪刀差对农业积累的多重转移导致了农业投资总量不足;(2)剪刀差条件下多元农业投资主体间的行为失调酿成了农业投资增量的波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英隆
    1991, 6(5): 10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产品的消费,从其运行过程来说,含有输入、消化、实现、反馈这样四个阶段;从其运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它又是由期望效益目标、国民支付能力、智力素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消费品、社会经济关系水平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与信息消费行为存在着既互相推动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信息消费的整体运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建勇
    1991, 6(5): 10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延中
    1991, 6(5):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厂办社会是我国大中型国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分工不发达的情况下,在国家工业化战略下建设起来的企业有着办社会的客观需要,并在国家包企业、企业包职工的体制下得以发展和日益完善。这样,受自然经济模式和“万事不求人”的小农观念的深刻影响,按照产品自然经济模式运行的工业企业只有自己办起一整套完善的小社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方小方
    1991, 6(5): 113-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运元
    1991, 6(5): 116-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提出过“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者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所谓“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提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同时也不符合历史事实;认为学术界所讨论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实际上是商业性农业的增长问题,提出应以“商业性农业的增长”的概念代替“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