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园晨 徐亚平
    1992, 5(4):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体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支,进行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着重分析了自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向地方包干财政体制演变的原因、作用及利弊,提出了“八五”期间改革地方财政包干制,为实现分税制准备条件的设想,强调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适应,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应经常调整的大原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甬军
    1992, 5(4): 1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区分割、市场封锁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迅速蔓延和扩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分析地区分割和市场封锁产生的原因及其生成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框架,不仅是丰富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地区经济理论和流通理论的需要,而且是在实践中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需要。对地区市场封锁问题的研究,要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是要搞清楚它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运行环境和条件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生成机制,从而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对策确立理论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先炳
    1992, 5(4):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贷款投放与经济成长的缺口比较可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为防止今后几年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把价格上升率控制在人们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之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立人
    1992, 5(4):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是把计划经济看作基本制度、把市场调节看作运行机制,还是认为计划管宏观、市场管微观,抑或认为计划管长远、市场管短近,甚至流行的计划是事前调节、市场是事后调节的观点都是不恰当的,都将导致计划与市场的貌合神离。只有坚持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或有机结合论,才能通过改革,建立起一种比较理想的新经济运行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牛江涛
    1992, 5(4): 38-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指导性计划名存实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重构指导性计划的运行模式。这一模式应该体现有效性、适度性、民主性和灵活性四个原则,包括计划决策和计划实施与调控两个方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晓鸣
    1992, 5(4): 4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乡镇企业在80年代后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冲击和挑战。除了外部条件的变化之外,传统发展战略的不适应性与旧的管理体制的矛盾是乡镇企业面临困境的症结所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才能使乡镇企业在90年代迎接挑战,健康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培刚
    1992, 5(4):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战后数十年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呼声遍及各个发展中国家。但关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各自的真实涵义是什么,两者的相互关系又如何,则各国政策制订者和国际经济学界却大都一直存在不少模糊观点,在实践中亦往往出现偏差和难题,比如片面强调发展工业或重工业,而忽视了发展农业。本文意在对此进行探讨和澄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涤源
    1992, 5(4): 62-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半个多世纪来,凯恩斯主义经历了一个兴起——鼎盛——衰落的演变过程。它的需求管理方案的主药——“半通货膨胀”赤字财政政策,具有正、反两面的双重效应:正效应的兴奋作用刺激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因而能够兴盛于前;与此同时,反效用的侵蚀作用也在滋长和积累,最终导致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同时并发的“滞胀”型经济危机,救治乏术,使它顿趋衰落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兴盛内部埋藏着使其自身趋于衰落的种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泰岩;
    1992, 5(4): 7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国有企业对克服市场失灵的作用及其如何实现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述。从实现计划调节、政府对社会目标的追求、推动经济发展、控制垄断、解决外部效应、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等方面分析了西方学者对国有企业作用的看法,并阐述了西方学者对目前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原因的分析以及改革国有企业的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富林
    1992, 5(4):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里芬难题”揭示了国际货币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的两难困境,这一命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引伸的必要。“特里芬难题”在金汇兑本位下表现为“黄金——英镑危机”或“黄金——美元危机”,在国际信用货币制度下表现为“关键货币危机”或“中心货币危机”。“特里芬难题”的破解途径在于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货币金融协调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 平
    1992, 5(4): 87-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有关经济适度增长问题的讨论主要利用总量分析框架,并根据适度增长的总量平衡条件提出相应的结构均衡条件。由于这种分析框架不能从动态角度解释适度增长中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整过程,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利用现代经济学纵向合成模型分析技术,把适度增长总量分析与部门结构动态考察结合起来,并从结构动态变化角度解释增长过程中的总量波动,以及由此引申出保持适度增长的政策含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叶
    1992, 5(4): 8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跨国公司属于垄断竞争性企业,垄断竞争的发展必然走向高层次联合。中国跨国公司正好利用这种趋势向跨国性企业集团发展,使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就以大型集团公司的形式走向世界。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文启胜
    1992, 5(4):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经济再生产是一个以生态循环为基础的生态与经济相统一的整体循环过程,借助于“合成与分解”和“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整体转换机制来实现。它要求遵循等量和等价交换的生态经济原则实现物质能量变换,通过强化生态经济转换机制提高整体效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邹东涛
    1992, 5(4): 114-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牧之
    1992, 5(4):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