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学模
    1993, 5(2):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仍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一种运行体制。既要突出市场,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继续发挥和改善计划的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河
    1993, 5(2):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法律地位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必须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为此,又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法律特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3, 5(2): 19-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春
    1993, 5(2):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主要是通过价格体现出来的。价格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改革后的价格管理体制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其中市场起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乃武 杨瑞龙
    1993, 5(2):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功能性缺陷”,资源配置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政府干预仍是必要的。但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干预必须适度化。需要强调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和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干预有着本质的差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辉
    1993, 5(2):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自由,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制度规则,是与经济统制相对立的。它是指经济活动处于自然,自动的状态,而不是采取行政管制状态。经济自由与市场经济一样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该具有更充分的经济自由,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确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须还经济自由以应有的地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正庆
    1993, 5(2): 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以来,投资与信贷、投资与贷币政策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在目前体制下,我国宏观货币政策对调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作用很有限。必须要有国家产业政策、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调控,才能有效控制投资总量和结构。否则,不仅不能有效抑制投资膨胀,反而会对宏观金融调控施加很大反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1993, 5(2):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先炳
    1993, 5(2):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应着眼于经济系统的总量控制,特别是金融总量控制。通过信贷规模控制和再贷款指标管理进行金融总量控制,其实质是长期实行的信贷资金指标管理办法的延续,必须加以改变。只要改革现行金融管理体制,金融总量控制的三大经济手段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廷星 梁宝柱
    1993, 5(2):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走向新阶段的显著标志。正确认识国家财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意义重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重塑财政理论,转换财政职能,更新理财思路,建立新型财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明熙
    1993, 5(2):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纯的减税让利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实现,不利于企业转换机制。应对现有的所得税制和流转税制实行改革,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一个更为公平的税收环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波
    1993, 5(2):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亦言
    1993, 5(2):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连平
    1993, 5(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重返关贸总协定已进入紧锣密鼓阶段。鉴于“入关”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深刻影响,有很多值得慎重对待和仔细研究的课题,中国外汇市场、人民币汇价及自由兑换等则是其中堪称辣手的几例,本刊特的记者访问了享誉海内外的国际金融资深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系博士生导师陈彪如教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国刚
    1993, 5(2):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包制贯彻着传统体制的一系列机制,并未跳出政府经营企业的窠臼。股份制与承包制的机制完全不同,它既具有实现政企分开,造就企业为真正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功能,又具有推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股份制是改造我国现行企业制度、培育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微观基础的基本企业组织制度。为实现企业运行机制转换和组织制度重建,必须重新界定企业经济关系,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建明 刘亚玲
    1993, 5(2):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所有权要通过剩余索取权来实现其经济要求。由于剩余索取权中包含了控制权,国家仍然可以象私人股份企业的大股东一样,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导致产权运作上的虚拟。这是政企难以分开,也是承包制和股份制难以获得真正成功的根本原因。鉴于此,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分解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再造控制权的载体,以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到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丁任重
    1993, 5(2):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技术进步是由速度型发展战略转向效益型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必须选择好“主攻点”,并制定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钟建勤
    1993, 5(2):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周期波动的体制背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两个最基本特质——运行主体和运行方式,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耀洪
    1993, 5(2):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国宏
    1993, 5(2): 98-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综合指数来衡量生活质量可以避免采用单个或系列指标描述时的缺陷,不仅可以测度出生活质量的存量,也可以测度出其流量,还具有简明、综合的量化特征。根据采用生活质量的五个方面共8个指标建立起来的生活质量指数(QOLI)测算,中国的生活质量水平已届中等,高于同类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接近于中等收入类型国家。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中国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善明
    1993, 5(2): 107-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确把斯图亚特看作与斯密、李嘉图一样的,“敢于无情地从纯粹形式上描述生产关系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是马克思把斯图亚特视为古典经济学家的直接证据之一。纯粹以使用术语的不确切来否定思想家所具有的思想实质是非科学的,斯图亚特确实是具有劳动价值论思想的古典经济学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学益
    1993, 5(2): 117-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阐述的地主家庭经济学由三部分组成:“治生之道”是家庭经营对象或途径的选择及与此有关的理论说明;“治生之理”是私人经营管理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性认识;“治生之策”是微观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三部分构筑而成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封建地主家庭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