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3, 5(4): 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股份公司带来了企业财产权的新变化,它创造了一种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并使经营权趋于独立化和强化。这种经营权的分离化,是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内在结构的一种调整和演化,而不是对所有者财产权的削弱,认为在股份公司制度下,所有权消失了的命题是不正确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晓维
    1993, 5(4): 18-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拥有独立的、完整的经营权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在企业拥有经营权后,不能对经营者加以有效的约束—激励,经营者就有可能以其个人(或集团)的效用目标替代国有资产目标,企业仍然不会有活力。因此,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激励,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充分条件。本文通过国有企业在不同产权安排下对经营者实施约束—激励的成本和效力的比较,讨论了优化国有资产产权结构,降低约束—激励成本的一般规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涛 张邦辉
    1993, 5(4):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会造成市场运作的失误和偏差,“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使国家干预成为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同样必须正视“市场失灵”问题,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本身无力解决的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积业
    1993, 5(4):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就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指出,运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也有其局限性和弱点。在市场力量达不到的领域如人口、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社会总供需包括财政、信贷、外汇、物资诸方面的重要平衡关系等,其主要依靠非市场力量来实现。为了保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有效运行,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宏观调控对市场功能的弥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市场作用局限性的弥补;二是对市场体系不够发育健全的弥补;三是对市场作用弱点的弥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纪友
    1993, 5(4):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化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市场进入的条件为:国家与企业之间平等的契约关系和明晰的国有资产产权。本文讨论了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而产生的国有资产市场进入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国有资产市场进入渐进性行进的设想及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祁祥
    1993, 2(4): 5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4年来,我国以市场取向为主流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客观的基础,这一客观基础即国民经济收入流程变化中的市场化趋向。文章对国民经济收入流程的有关理论问题作了探讨,对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国民经济收入流程的变动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超泽
    1993, 5(4): 6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已引起中国大陆经济理论界和经济战略制订者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也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进入90年代以来,大陆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架构已趋明朗: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按照加强经济联系和打通对外通道的崭新思路,从较大范围和各自不同特点出发,对大陆区域和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协作加以规划,从而形成沿海、沿边,多元性、多层次、全方位的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开放网络和国民经济的有机系统,以整体协调参与国际竞争,迎接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挑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1993, 1(4):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是:(1)产业结构老化;(2)国家投资重点东移及老工业基地自身布局不合理;(3)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4)企业及企业组织结构老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赖于国家宏观政策和体制环境的改善,以及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努力,但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筹集资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经勇
    1993, 5(4): 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产不增收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矛盾。本文剖析了导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自觉地把农业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叔云 颜安生
    1993, 5(4): 89-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造传统在业必须实现技术替代劳动和技术替代土地这两大目标。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必亮 马昂主
    1993, 5(4): 9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城乡联系理论的主要成果,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联系的发展与城乡关系进行了分析,描述了中国城乡联系的主要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城乡联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邢修元
    1993, 5(4): 11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在其经济结构转变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及工业化早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和国际收支总括收支倾向于逆差化,即逆差增加或顺差减少,而资本项目收支则倾向于顺差化,即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以及国际收支总括收支往往转为顺差化,而资本项目收支则转为逆差化;在发达经济阶段,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经常项目收支以及国际收支总括收支又回到逆差化,而资本项目收支则回到顺差化。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这种阶段特征是其整个经济结构转变,即在国内总需求中消费需求份额下降、投资和政府消费以及中间需求份额上升,产业结构中初级产业份额下降、制造业份额先升后降,以及比较利益由初级产业转向制造业的结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炼成
    1993, 5(4):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