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尚全
    1993, 4(5):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留英经济学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国际研讨会”,于1993年7月1~3日在海口市举行。研讨会受到国际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向大会寄来书面发言。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安志文、副会长童大林、杨启先,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马凯、中国银行副行长周小川,著名经济学家黄范章、王珏、高尚全、董辅礽、孙尚清以及本刊副主编肖灼基教授等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海外学者有: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于宗先教授、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朝翰教授、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中国留英经济学会会长田军博士、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易刚博士共100多人。与会者就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现将提交会议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发展与改革研究” 课题组
    1993, 4(5): 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告试图概述作为中国经济走向成熟主要标志的增长特征和体制变革特征,分析在成熟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重大挑战,并相应提出90年代经济发展基本政策和体制改革基本战略的要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余利平
    1993, 4(5):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在过去1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原有的市场基础和改革的难易程度,改革实际上采取了“活一块、死一块”的战略,形成了非均衡的市场化过程,于是产生了目前的非均衡体制背景:进入市场的不均衡,市场发展的不均衡,宏观调控机制转换的不均衡。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序、混乱和波动现象,主要应由这种非均衡的市场化过程和非均衡的体制背景来说明。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宗先
    1993, 4(5):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湾在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又经历了资源的浪费,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作者分析了有关经济发展的目标、高速发展的模式、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经济成长中政府的责任等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达昌 王映松
    1993, 4(5):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化财政改革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财政体制内部,从而实现财政体制模式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的转变;另一方面,财政体制的框架设计要以服从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及归宿。可以预见,深化财政改革只有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展开,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项镜泉
    1993, 4(5): 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国家财政履行社会化分配职能,作者持国家分配论观点;对现行预算分配,提出了完善的意见;还认为预算外分配,是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社会化分配的次直接形式,最后提出通过财政分配调控和引导其他分配,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强财政政策的指导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馨
    1993, 4(5): 4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长期不开征而西方却开征了个人所得税收,是有各自的理论和认识的根源的。由于政府支出参与了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过程,对个人所得的课税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无论在计划经济下还是市场经济下都是无法转嫁的,因而都是真实的可行的税收。文章分析了中西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其原因,指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现阶段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建立社会保险税上,从而形成以社会保险税为主、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人所得税为辅的个人所得税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平修 王华光
    1993, 4(5):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区金融的调控主体应是中央银行,而不应包括地方专业银行管理行。地区中央银行调控的中间目标应主要是信贷总量,而不是货币供应量。地方中央银行作为地区金融调控主体的地位的确立,需要对现有的地区金融调控机制加以创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合作课题组
    1993, 4(5): 6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4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流通经历了由行政协调向市场协调的转变。对今后几年内如何加速商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坚持行之有效的前期改革经验;二是克服当前的主要体制障碍;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目标的要求,致力于长期性的制度建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付
    1993, 4(5): 76-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其所在部门的重要性表现出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破除计划经济思想对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理解,坚持按市场经济原则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真正将国有经济集中到国民经济重要部门,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费洪平
    1993, 4(5): 84-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化地域类型是系统反映工业化过程与产业结构空间差异性及分类的地域单元。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已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工业化地区,如何对其研究已成为值得重视的新问题。本文以衡量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10个工业化地域类型,研究各自的工业化的条件和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阐明工业化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工业化空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越
    1993, 4(5):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部门的剩余转移是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许多国家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投入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农业部门的剩余转移。在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高效率的城市非农业部门并不依靠农业部门来提供积累,而是将其自身的一部分产出转化为资本投入。那么在中国40多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是否从衣业部门始终不断地转移出了大量的剩余用于城市非农业部门扩张所需要的资本的投入呢?对于这一问题,似乎并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肯定的观点。但事实上,这一问题是复杂的,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贺阳
    1993, 4(5):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灿
    1993, 4(5):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军 康强
    1993, 4(5): 108-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孟捷
    1993, 4(5): 11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斯密的交换价值理论,迄今一直是持不同理论背景的经济思想史家诠释的难点;其困难在于斯密的有关交换价值的各种规定,尽管彼此矛盾,却又处于一种有机的相互联系之中,而这种联系又不曾为斯密本人所意识到。《国富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以生产性劳动和资本积累学说为核心、以交换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内在体系,虽然这个体系还是以一种不自觉的方式表述出来的,但却是这部著作的最后成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肖灼基
    1993, 4(5):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