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辅仍
    1993, 5(6):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的景气循环虽然不可避免,但如果政府能有效地干预和调节,可拉长经济周期,减少发生的频率,缩小每个经济周期的波幅。中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但一定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妥善结合这一重要课题。政府必须尽快熟悉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经济,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发展与改革研究” 课题组
    1993, 5(6): 16-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琢
    1993, 5(6):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运行要跳出“一放就活,一活就胀,一胀就统,一统又死”的怪圈,必须改革宏观调节机制,从行政制衡转为机制制衡。机制转换中要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多元利益主体、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本文还提出了当前改革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国良 郭元晞
    1993, 5(6):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要尽快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此,要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所有权、产权和经营权三者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包括作为资本经营的国有资产)盈利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光华 段文斌
    1993, 5(6):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在时间上表现为利益调整、机制转换和产权变革三个阶段,而搞活企业的逻辑顺序应该是通过产权关系的变革,达到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进而实现利益关系的调整,所以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是互逆的。股份制企业筹集资金可以通过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两种渠道,但应以间接筹资为主,对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应该有新的认识。以国家股为主的股份制存在着诸多障碍,塑造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股权结构则应作为股份制的改革取向。近一段时间出现的“泡沫经济”现象与股份制的盲目发展不无关系,对此只能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熊胜绪
    1993, 5(6):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家行为目标和股东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因而约束企业家行为具有必要性。现代股份经济中股东对企业家的约束力已趋于削弱,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已转归企业家集团,据此考虑,中国在股份制改革中应当对企业家行为实行政策约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晓鸣
    1993, 5(6): 55-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必须从产业平衡发展的角度真正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业作为能动性产业部门得到优先发展。这不仅是由农业的基础产业性质决定的,而且也因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适应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对农业发展模式转换提出的客观要求,在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到效益型,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革命性变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和平 申曙光
    1993, 5(6):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建立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使整个农业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保证。新的农业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要以控制农村社会总需求为核心,以经济计划作为依据,以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基础,以经济社会政策作为主要手段,以经济信息作为传递媒介,以法制和教育作为保证,建立包括决策控制、政策调节、信息反馈和监督保证等4个子系统的大系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义平
    1993, 5(6): 7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是诱致性变革还是强制性变革,都客观存在着体制创新的相应成本。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体制创新成本的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安排应选择“渐进”的形式,而体制创新方式则应是政府与群众的互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大楷
    1993, 5(6): 7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靠的外资流量有利于国家对国内资源需求进行调节,避免国际收支调整过程的中断,保持适度的偿债能力。为使外资流量持续与稳定,有必要使融资渠道多样化.从理论上对各种融资渠道进行经济分析,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外债融资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伍海华
    1993, 5(6): 8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外资吸收能力大小这一角度来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外资吸收规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既有文献中的贾塔克准则、加斯贝森准则和萨拉菲准则基础上,讨论了外资吸收规模的测定方法,并对我国90年代经济发展中的外资吸收规模问题进行了探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江河
    1993, 5(6): 104-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节礼 吴健明
    1993, 5(6): 106-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燕君
    1993, 5(6): 109-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建勇
    1993, 5(6):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津生 李向东
    1993, 5(6):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房地产业从发展高峰暂时向下进入一段调整期,是房地产业自身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需要,也是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若能冷静地分析形势,主动地进行调整,这将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调整并不是简单地紧缩开发规模,而是调整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调整投资的区域空间、时间时段、物业项目,以适应今后市场的需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崇仪
    1993, 5(6): 118-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93, 5(6):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