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4, 4(5):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市场方法建设社会主义,表明中国大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引进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共性"机制,又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实行制度创新。总之,要使市场经济的组织、机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改革实践已经证明,市场与社会主义是能够兼容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二者的"兼容度"最大增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形成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支柱。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宗先
    1994, 4(5): 1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大陆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发展滞后地区不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未能配合,就是因为缺乏生产与市场的密切结合。如果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愈益增大,将不利于整个大陆经济的发展。促进大陆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宜采行跳跃式发展策略,即利用内地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使其形成和发挥扩展效应,但这要以引进外资为条件,并且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 涛
    1994, 4(5):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反对不正当的竞争,但允许正当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经济。在中国大陆除采用计划方法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外,竞争也促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晏智杰
    1994, 4(5): 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制度趋同假说(Hypotheses of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Systems)对中国思想界(这里主要指经济学界)来说是舶来品,然而一旦被引入中国,同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就不但具有了若干中国特色,而且其命运也随中国改革进程的起伏而变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达昌
    1994, 4(5): 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转移支付是最早出现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理论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实践中,早已有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活动。作者结合实际,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揭示,并联系分税制的施行,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对策、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国钱
    1994, 4(5): 5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市场是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个机构,沟通资金的供求关系、使其在公平合理的交易条件上,顺利地从放款者手中转到借款者手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物的历史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一样悠久。资本既是生产要素,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商品),具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在运动中增值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体系中新的成员加入到该体系中来,并逐渐居于市场体系的核心地位,维系和推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耀新 乌家培
    1994, 4(5): 6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实现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经济和技术优势。从生产要素组合原理、平衡原理、替代原理三大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力图为我国产业经济良性运行探索现实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后凯
    1994, 4(5):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当前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特色。这种“离土不离乡”式的非城镇化的乡村工业化之所以形成并长期存在,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散的乡村工业化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其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必须彻底抛弃这种“离土不离乡”的作法,逐步走“离土又离乡”的城镇工业化道路,以符合世界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潮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文平
    1994, 4(5):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深入学习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凌云
    1994, 4(5): 9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力量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市场力量的形成与运行机理是发展中国市场理论的重要途径。本文侧重研究最基本的市场力量──市场引力,试图揭示市场引力的存在类型、产生与运行的机理,探求有关市场引力的基本理论,寻求有关市场发育的理论启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定中
    1994, 4(5): 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钱伯海同志的论文《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刊于《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我见》),关于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及对这一观点的论证,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从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去论证它能够创造价值,是难以说明问题的;同时,证明价值归根到底是社会活劳动创造的,也并不等于证明了企业的物化劳动能与活劳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创造发明的先进技术只有在"代替人类劳动力"方面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时,才能够借助于操作它的活劳动有条件地创造价值。这种"劳动较少创价较多"的现象,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萼
    1994, 4(5): 10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它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却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这个文化运动影响中国的思想、行为至为深远。放眼世界,西欧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孕育出工业革命,但也产生社会变迁的代价,此历史包袱实应由资本主义者来承担。战后,虽有“新资本主义”的兴起,却仍未能平息此创痛的历史伤痕。追溯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经验,目前东北亚诸国正在实验“东方市场经济”模式并面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其中,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一直为世人所注目。“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将塑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对40年来台湾与大陆经济发展的过程与经验进行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共同找出一条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甚为重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灿 程民选
    1994, 4(5): 121-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