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陶大铺
    1995, 4(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战结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②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调整阶段;③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向环太平洋转移;④世界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希均
    1995, 4(1):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经济巨人”与“二人龙”结合时,“经济中国”就成为21世纪中最不可轻视的主力。没有大陆的经济改革,就没有“经济中国”的可能。要在世界舞台上有发言权,就要有经济实力,而“经济中国”是增强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经济实力的一条捷径。大陆改革是中国的希望,两岸交流台湾才有前途。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韩世隆
    1995, 4(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时发展离不开有利的外部环境。90年代后期,新技术革命的纵深发展、国际经济组织宏观调控的加强、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必能加快国内经济建设的步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世浚
    1995, 4(1):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和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展亚太地区经济的有效合作非常重要。近十年来关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是有许多设想,但实质性的进展缓慢。鉴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因素均较复杂,欲短期内建成紧密经济实体难度甚大。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最好以"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为突破口。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超泽
    1995, 4(1): 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末以来,区域性经济集团化正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为了顺应这一潮流,中国须协调和处理好与国际集团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想方设法将自身置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协作系统内、运用"圈层式"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可以基本上达到这一目的。根据"圈层式"模式,一是中国分别直接向第一圈层、第二圈层以及第三圈层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二是间接的区域经济合作。即中国通过参与由第一圈层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并假以区域经济集团力量分别向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国家进行渗透。中国处在西太平洋新月型"繁荣孤线"经济增长带的中间地区;更重要的是,亚洲太平洋次地区的经济合作正掀起浪潮,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的对外区域经贸一体化战略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实施机遇。因此,中国的"圈层式"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在第一圈层,并需要在经济体制、产业组织、一体化政策等方面实行"一揽子"的彻底改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辜胜阻 简新华
    1995, 4(1):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活国有企业。关键在于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正确认识传统计划经济的国有企业管理官员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的区别,尽快实现企业管理官员向企业家的转化。则是我国形成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特别值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劳 苑
    1995, 4(1):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企业改制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冗员问题解决的程度。而在目前条件下,企业冗员的问题的解决面临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重新就业条件不充分双重障碍。克服这些障碍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决定了我国企业冗员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放宽放远视野,采取一条既立足于长远,为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创造条件,同时又兼顾目前企业改革需要的综合性对策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振华
    1995, 4(1):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企业制度创新面临着如下难点。①国有资产管理的利益分配;②企业债务的困扰;③企业的历史包袱。④政治组织的收益递减。⑤法制基础薄弱。因此,中国现阶段企业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实行两大分离;联动三大机制;配套四大建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1995, 4(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制企业的问题在于产权制度上不能明确国有资产谁负责任。搞活国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是解决企业对国有资产有足够的支配权和相应的责任;二是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问题。具体包括如下三方面改革内容。①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②出资者产权和企业法人产权分离;③建立起规范的科学管理体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宝贡敏
    1995, 4(1): 6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私有企业具有规模小、产权清晰和集中;创办容易,倒闭率高;血缘亲缘关系强等特点。它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充满活力的经济形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基本的市场主体。由于长期以来认识上的偏差,对其限制过多过严,直至1993年后,才具有和其他经济形式平等的发展机会。私有企业因其固有的私人性,我们在政策上鼓励其发展的同时,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1995, 4(1): 68-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依据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的"六册计划",对市场经济存在的基本前提、市场体系中的要素市场、国际市场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等问题。作些探讨性的论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琮
    1995, 4(1):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西方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以及与此相关或由此引起的其他变化,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外向性"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新变化等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标志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经济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重大变化具有历史意义,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忆邵 魏正果
    1995, 4(1):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农村周期性市场存在的经济原因及三种生存策略,即市场参与者的兼业化策略、商人的流动性交易策略及交易商品种类的多样化策略;指出市场的建设和布局及赶集频率的确定必须考虑"门槛需求"的影响;应当综合考虑区分周期性市场中心等级的指标体系,避免指标单一化倾向;应当重视市场参与者的时空行为研究,尽快建立详尽地反映商人和消费者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以便提高市场预测能力和营运效率。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勇军 金祥荣
    1995, 4(1):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以经济结构转换为基本目标的农村第二次大变革的展开,专业市场迅速崛起。其主要原因是。①政府政策取向的变化大大地降低了农民和企业进入专业市场的体制性壁垒;②农村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区域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是专业市场兴起的基本动因;③专业市场的兴起是市场交易型式自身演化过程内在规律作用的结果;④地方政府的兴商政策取向和直接参与市场的组建,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国合商业为核心的、主要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市场体系,和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市场体系正在相互参透和融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纪尽善
    1995, 4(1):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投资战略重点正在由东向西转移。投资战略重点西移必然会再度带来西部经济的大发展。西部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发展西部证券市场。发展西部证券市场是筹集西部发展资金、搞活西部经济以及加快西部经济改革步伐的客观要求。发展中国西部证券市场的基本思路应包括规范发展西部地区的股份制企业、企业集团和证券交易市场。规范发展西部地区证券交易市场应突出开放发展柜台交易市场,即非集中竞价交易场所、发展西部地区的投资基金市场和在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证券交易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阂宗陶 冯涛
    1995, 4(1):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陆区域市场经济发育有何特征?对内陆区城市场经济发育形成障碍的内、外因素各是什么?内陆区城市场经济发育的可选模式又是什么?请看本文的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擎国 叶文振
    1995, 4(1):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变化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周期缩短加快的新时代,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信息化的大趋势中。仅仅具备方便的传统交通系统,没有畅达的信息流交通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也不可能把社会经济推向发达的信息化阶段。所以,我国需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交通的观念,从国情出发,吸取发达国家沿革的先建立发达的传统交通系统、再发展包括信息流交通的现代大交通系统的经验教训。确定我国交通系统最佳的发展模式和战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永名 张炜 武振荣
    1995, 4(1): 11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韩儒理 谢越
    1995, 4(1):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松森 叶子荣
    1995, 4(1): 11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永华
    1995, 4(1):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