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 敏
    1996, 3(6):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侵蚀银行债权的行为分析之手 ,对侵蚀银行债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而金融制度自身的问题则是最深刻的导因。作者指出 , 由于金融改革迄今对银行产权界定和保护研究甚少 , 未能造就现代银行经营主体和监管主体 ,没有人真正对银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银行并不具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 , 因而不能有力抵制各种侵蚀银行资产的行为。为此 , 作者提出了构建银行产权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易家严
    1996, 3(6):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算与存管体制直接决定着证券市场的安全和效率 ,是证券市场运行体制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 , 证券结算与存管已由传统的实物券的结算与存管 ,发展到结算与存管的非实物化。本文旨在比较各国证券市场结算与存管体制的不同特点 , 分析结算与存管体系的发展趋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文溥
    1996, 3(6):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经济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不因其在国民经济中占一定比重而自然而然地产生 , 必须以相应的配置结构、 制度设计为依托 , 否则其主导作用难以实现。 那种主张国有企业均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 ,用上缴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观点 ,其意
    义值得怀疑。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更需要从其解决非价值化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去予以说明。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其主导作用 , 应主要体现为从事外在性经济活动 , 引导国民经济健康、 稳定、 迅速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昌忠泽 袁国良
    1996, 3(6):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国有资产经营的委托代理制相比 ,国有资产信托经营具有如下优势: 能减少代理环节 ,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能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经营目标的转变 ;打破了传统委托— 代理制下剩余索取权不可转让的限制 , 可能突破国有产权与市场兼容的障碍 ;能实现资产管理行为的完全市场化 ;有利于真正硬化产权约束 ,保证企业法人治理制度的程序化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构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精奋
    1996, 3(6):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国民经济中仍保持着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主导作用。从总体上搞好国有企业 , 是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狄运中
    1996, 3(6):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营者、生产者的选择机制及外部约束机制上是相对失败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 , 如建立企业家市场、 解决企业的冗员问题、 强化非正式约束、 硬化制度实施机制等 , 以此来激励和约束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行为 ,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志鸿 邓玉英
    1996, 3(6): 4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全球自由化、国际化趋势的世纪之交 ,未来学研究学者提出 ,新世纪的社会结构型态将呈现经济整合与资讯整合的趋势。在此资讯经济时代中 , “竞争—作” 的吊诡 ( paradox ) 态势 , 以及高速资讯网络的“无疆界性” 将使国际企业面临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未来挑战。掌握全球经济位移亚太地区、开发中国家迅速崛起的国际环境脉动 ,与善用资讯科技、 结合 GLOBAL和 LO CAL的 “ GLOCAL” 导向个性化生产与管理 ,方能使国际企业发挥竞争优势 ,在第三波资讯经济时代成为时代赢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海兵
    1996, 3(6): 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运行在本质上决定于经济系统机制 ,良性的机制必然带来良性的经济运行 ,而良性的经济运行又必然带来经济的景气繁荣。因此 ,研究经济运行的良性化程度是一项更深刻、更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从机制角度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良性化程度 ,探讨了我国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构成指标及其实际量值 ,其研究结论为: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良性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 0. 6~ 0. 65)。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吕 燕
    1996, 3(6):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十多年来香港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推动力的大陆经济发展 ,对香港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这种影响是香港经济发展中长期起作用的有利因素。因此 ,抓住机遇 ,立足香港 ,背靠大陆 , 面向世界 , 乃是今后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佳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英隆
    1996, 3(6):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企业经济的内涵发展。企业经济的内涵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内涵发展与企业生产关系的质的提高。本文着重讨论了企业生产力内涵发展问题 ,认为生产力实际上是各生产要素的能力的综合 ,生产力内涵发展的关键是要素 “配方” 的优化 , 即优化生产要素结构。以此为分析框架 , 作者讨论了“配方”的技术构成与生产要素存量结构、节能与调整 “配方” 等关系 , 并且论证了智能是生产力内涵发展的根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乔 均
    1996, 3(6):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中的道德支持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保证契约的公正和得到普遍遵守 , 保证竞争的公平与经济的高效率 ,除了要建立起完备的制度外 ,还应当重视经济道德的支持。为此 ,应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道德 ,并使其与法律相配套。强有力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是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则行
    1996, 3(6):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劳动的界限与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应该扩展和拓宽。 按照马克思 “总体工人”的概念 ,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部门也可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因而作为服务部门的第三产业各个层次的劳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可视为生产劳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仁才 荣朝和 李雪松
    1996, 3(6):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输市场并不是自然垄断市场 ,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大都不是毁灭性竞争 ,运输产品多数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可以通过市场实现运输业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运输业特殊性与市场机制没有根本冲突。基于这种认识 , 各发达国家相继放松了对运输业的经济管制。目前 , 放松对运输业的市场进入控制和价格控制 ,在运输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在公共运输领域实行民营化和私有化等 ,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运输政策调整的一般趋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昌崇
    1996, 3(6):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企业的委托— 代理关系存在着三个矛盾: ( 1)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不一致 ; ( 2) 股东与经营者之间风险偏好不对称 ; ( 3) 股东与经营者在投资决策方面的期限偏好不相同。为解决上述矛盾 , 西方国家主要推出了两大类措施: 一是通过市场或其它外部力量约束经营者行为 ,二是采用利润分享式的激励机制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物质利益趋同。虽然二者均可供借鉴 , 但着眼于中国的现实 , 近期只能以后者为重点。据此 , 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跨时激励制” 理论模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永禄
    1996, 3(6):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 新
    1996, 3(6):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景骥
    1996, 3(6):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导源于农业承包地分配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在对现行农业承包地分配制度的特点及负面效应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 , 并认为 “由两田制起步 , 逐步转向完全竞争夺标承包” 是最有效力的改革方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熊启泉
    1996, 3(6):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三种农业保护模式及其相应成本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指出:现阶段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农业保护模式不是以价格支持为主的农业经济保护 ;也不是单纯以提高农产品自给率 , 实现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国际贸易保护 ; 而是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最终目标的农业产业保护为主 , 以农业国际贸易保护为辅的适度保护。最后 , 根据农业保护模式 , 提出衡量我国农业保护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一丁
    1996, 3(6):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产品保护价格和市场风险防范制度体系 ,是由保护价格、 吞吐行为、 缓冲储备和风险基金四者有机构成的完整系统 , 只有将四者进行系统考虑和设计 , 价格调控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桂田 李 萍 蒋少龙
    1996, 3(6):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6, 3(6):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