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7, 2(1): 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具有强实践功能的中国经济学。其研究范围要拓宽,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要进行制度分析、研究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机制和生产组织形式等,从而推进社会制度创新和组织完善。而构建和形成中国经济学,除了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好科学抽象法以外,还必须引入和正确地使用数量分析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龚莉
    1997, 2(1):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鲁格曼教授关于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不断扩大“有形资本”投入,而不是靠“无形资本”的提高赢得的论点失之偏颇。东亚经济“奇迹”实际上是多种重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都意味着技术的提高。尽管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难以成立,但是,从东亚发展中地区的经济整体素质看,集约化程度尚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这应当引起东亚发展中地区各经济体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应当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肇伯
    1997, 2(1):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无一例外受到停滞、通胀和财政赤字的挑战,如何解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这些宏观经济难题,学者们各抒己见,各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中国走的是渐进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但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的经验教训和其解决上述宏观经济难题的做法,仍是他山之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牛满仓
    1997, 2(1):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两次通货膨胀有什么异同?本文作者从诸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在我国根治通货膨胀的若干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庄子银 邹薇
    1997, 2(1):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委托—代理模型出发,认为激励问题和信息问题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思路在于把国有企业构造成为一种高效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1997, 2(1): 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怎样看待地方政府作用的强化?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本文作者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应当把地方政府的作用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中去分析,地区间差别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别,而正是地方政府的有效作用推动了市场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地方政府的作用来说明。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地方政府的市场性行为将逐步弱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国刚 张小燕
    1997, 2(1): 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机制。8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虽明显加快,但问题不少,运用信贷投资进行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是一个基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保障企业技术进步的持续性,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需要实行资本型投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发展高科技资本市场。这包括开发资本市场上的高科技品种,建立高科技证券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建立有利于募集高科技投资资金的资本组织制度等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大楷
    1997, 2(1): 6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进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将从以下方面展开:(1)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2)债券市场机构职能化;(3)债券电子化;(4)债券国际化;(5)债券市场规范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振华
    1997, 2(1): 6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国家经济要健康发展决不能忽视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更必须高度重视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应当把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当前地区发展的新态势要求我们采取地区发展新政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1997, 2(1): 75-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五”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应根据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等变动趋势,选择城镇住宅、汽车、农用家电、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凤林 高山行
    1997, 2(1):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出发,对经济增长率、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软化及波动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实现的是低基数的高增长率,综合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偏低、经济的波动、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和超前演进不利于长远的经济增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志超 何永江
    1997, 2(1):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挤出效应的正确含义是指一定时期消费(私人消费或公共消费)对投资(私人投资或公共投资)的替代,而并非仅指政府开支对私人开支的替代。挤出效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以广阔的视野对此加以分析和研究。就中国而言,目前尚未发现如货币主义者定义的政府开支扩大带来的标准挤出效应,未来几年中可能会出现一种根本不同于挤出效应的挤入效应。由于中国目前远未达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均衡,政府开支的挤入效应,亦即能在较长时期内刺激社会投资适度增长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馨
    1997, 2(1):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并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它受“公共”的规范、决定和制约。市场经济要求和呼唤着公共财政,只有公共财政才能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正确认识了“公共财政”问题,才能在正确的财政理论指导下,真正地按市场经济要求去改革我国的财政模式,正确开展财政运作,使我国财政工作有一个大的改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工乐
    1997, 2(1):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振兴我国财政,在认识上既要克服“就财政论财政”,单纯在财政收支上做文章,脱离振兴经济空谈振兴财政的片面性,还要特别防止只强调振兴中央财政而忽视振兴地方财政的倾向。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同步振兴,应主要落实在财政体制、财政管理、财政建设及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宽虎 汪应洛
    1997, 2(1):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思想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但又存在着缺陷,因而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困难。作者根据国际贸易中,贸易的优势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比较成本优势,而可能还取决于产品在相对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充分比较优势”这一概念,试图将比较优势思想予以完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奕林 赵爱华
    1997, 2(1): 11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薛万祥 马强
    1997, 2(1):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岳岷
    1997, 2(1):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