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学模
    1997, 6(2):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要求把政治经济学改造成为一门无阶级性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同资本主义部分应有统一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政治经济学从经济运动过程中研究经济关系,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可以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列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现在确实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为我们编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但要写出一部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待于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的理论探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钧
    1997, 6(2):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版中业已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精确含义即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具体的劳动方式。我国政治经济学长期以来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劳动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经济工作屡屡失误的理论根源。因而正确认识生产方式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1997, 6(2):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创造的价值中相当于m的部分是按资本、土地分配的,相当于v的部分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的。因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是由市场配置资源这种特定的经济运行方式所决定的,其性质取决于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按要素分配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分配方式,而是市场经济所共有的分配方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光华 段文斌
    1997, 6(2):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经济缺乏效率是由其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以及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本文主要讨论制约国有经济效率的产权障碍,认为国有产权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形成并与之相适应的。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研究国有经济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剖析国有产权对该课题研究的深化具有现实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世明
    1997, 6(2):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国有企业工资体制转换的核心内容是按劳分配市场化。受我国市场发育程度制约,这种转换将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就按劳分配市场化的全过程、阶段分期及最终目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描述,并分别在工资总量决定和工资个量分配两个层面上,对工资调节机制和分配主体的转换进行剖析,指出目前国有企业工资体制转换已面临从前过渡期到后过渡期的转折关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薛求知 刘杰
    1997, 6(2):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跨国公司的“产权链”和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链”,可以揭示国有企业合约安排的固有缺陷。由于合约主体的差别,我国国有企业既缺乏最终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经营的终极关怀,同时,因为行政组织费用的高昂,又导致无法用整体协调利得来弥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有效运作是法人约束机制和外部市场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而改革迄今,我国国有企业中法人约束机制却趋于瓦解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锡良
    1997, 6(2):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转型时期的具体国情出发,我国应选择紧的货币政策与略为松动的财政政策配合模式。这既有利于防止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宏观层面上应着力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中观层面上应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微观层面上应着力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森
    1997, 6(2): 5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统企业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兼容的现代企业,这是当代中国改革的重要课题。企业重组的内涵不仅是破产、兼并等方式,更重要的内容是通过产权责任清晰,重构投资主体。实现企业重组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历史遗留的债务包袱。对帐面债务的化解,可以通过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处理;而对非帐面债务,可通过设立养老、失业、医疗等基金,构建社会性保险机构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与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紧密相关。金融创新不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与金融制度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邦驰 叶子荣
    1997, 6(2):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正确认识财政赤字效应?为此,本文作者从财政赤字类型、特定的经济背景及弥补赤字的方式等方面,对财政赤字效应进行了具体分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易剑虹
    1997, 6(2):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治体制及税收职能决定了中央税体系在整个国家税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中央税体系应是一个具有较大收入规模及多方面调控能力的多税种构成的复税制体系。现行中央税体系在保证税收职能实现方面尚存有诸多局限,必须对其进行调整、扩充与重构,其基本设想是:(1)削减共享税;(2)建立中央税体系中独立的所得税;(3)强化中央税体系的调控功能,完善辅助税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春宝 杨德林
    1997, 6(2):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结构有所改善。然而,对我国制成品的出口产业构成的分析表明,我国同发达国家仍差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中传统产品技术含量的差距和高技术产品占整个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差距。为创造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高技术,既利用高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又努力使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互促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谷
    1997, 6(2): 79-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成就卓然;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世纪之交的中国能否在21世纪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今后几个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行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为此,中国有必要:(1)逐步变“贸易导向”政策为“贸易中性”政策,变外贸增长的外在政策扶植型模式为内在竞争力决定型模式;(2)继续有步骤地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争取及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实施经济开放全面化和多角化战略,进行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不宜过早地公开宣传小范围紧密的区域经济集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舒元
    1997, 6(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经贸往来中,磨擦与纠纷时有发生。为此,中美双方应从两国长期利益出发,找出影响中美经贸发展的障碍,通过两国政府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美经贸的健康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世杰
    1997, 6(2):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应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必须:(1)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搞好城市发展规划;(2)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4)搞好生态平衡;(5)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毅
    1997, 6(2):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经济社会学独特视角探讨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生态统一为核心的新发展理论,界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诸因素中,论证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人口与环境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及其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和平
    1997, 6(2):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把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作为一个整体,从该整体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出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研究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对其整体的影响及作用,从理论上为我国改造传统农业探索新的途径及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成十
    1997, 6(2):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业是否走国际化道路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由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落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三大基本约束,这些约束多年来不但没有解除,反而日益强化,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本文从分析这些约束以及国际化对它们的影响入手,论证了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必然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玮
    1997, 6(2):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我国今后将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避免国际市场对国内生产的冲击,必须对农业进行全面保护。为此,既要设立适当的边境保护,又要对国内支持政策进行系统的调整,还要通过生产结构的改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1997, 6(2):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国华
    1997, 6(2):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