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经济学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获奖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目录
1997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6-05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变革时期的中国经济学———社会科学报刊文献统计分析
范并思 胡小菁
1997, 2(3):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国内大型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辅以对其它检索工具的手工统计或国际联机检索,获得了大量原始数据。通过技术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了一批能定量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发展变化的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概况、中国经济学内部结构、中国经济学家的分布与排序,进行了实证考察与分析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反思
丁文锋
1997, 2(3): 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滞后,亟需发展。其主要问题是:片面倚重抽象法与轻视抽象法的倾向并存;轻视实证法与简单运用实证法的倾向并存;轻视数学方法与滥用数学方法的倾向并存。这些问题与研究目的上的功利主义(进而表现为功利主义与价值偏执并存)、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化倾向(进而表现为简单否定与照搬照抄并存)、价值观念上的官本位思想(主要表现为轻视理性思维和轻视科学方法的观念)密切相关,且有着“言行不一”、“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封建等级专制政治体制”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论收入分配的边界和构成
高书生
1997, 2(3): 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交换双媒介”理论,对收入分配的边界和构成进行了探讨。作者首先剖析了当前经济学界存在的“以交换挤分配”与“以分配挤交换”两种倾向,对“收入分配市场化”、“价格分配”、“资源分配”、“信用分配”等流行观点提出了疑义。作者认为,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收入分配是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的,应当把收入分配活动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收入分配包括若干子系统和分系统,子系统是分配中的“块块”,包括企业分配和财政分配;分系统是分配中的“条条”,包括税收分配、工资分配、租息红利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等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构建生态消费经济观———兼评我国适度消费理论
梁琦
1997, 2(3):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行的消费理论将消费主体游离于生态系统以外,而实际上人类仅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物种;人类的消费活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环节,而现行的消费理论只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却没有考察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将环境资源视为无价值,并将其排斥于消费活动以外。这种消费观将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破坏生命支持系统。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生态消费经济观,并阐述了它的理论框架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经济增长方式分类新论
傅志明
1997, 2(3):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经济增长因素的贡献份额划分经济增长方式是欠科学的,用粗放式和集约式概括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失之笼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应考虑三个问题:(1)资源配置方式;(2)产业与区域经济政策;(3)资源使用方式。应从发展的角度而不是单纯从结果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增长方式。基于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当包括三层含义: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转变企业经营方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
王积业
1997, 2(3):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一种适应产业现状的调整。要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按市场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合理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以及深化改革,克服结构调整的体制障碍等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产权明晰: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异同辨析
陈淑英
1997, 2(3):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都有可能存在不明晰的问题。产权是否明晰,不仅取决于产权是否明确界定,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产权主体是否具有行使所界定的产权权能的行为能力。在行使所有权权能的行为能力上,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的所有权主体存在差异。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与经营权主体之间存在着经济人格的不对称,决定了不能简单地仿效西方企业产权制度达到产权明晰,而只能通过建立一种不需依靠所有权主体的特别行为能力的机制,以实现对经营权主体的有效约束和激励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过渡经济中的三个理论问题
袁志刚 陆铭
1997, 2(3):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体制过渡必然是制度革新,而不是制度替代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与制度革新的思路相符合。作者以企业间的产权关系来说明过渡经济进行改革的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既不同于原计划经济又不同于欧美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作者利用“内部人—外部人”概念,在一般意义上说明制度的变迁必须不断地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将一些“内部人”转化为“外部人”的过程。通过这些问题的论述,作者还指出,过渡经济立法层面的工作对于过渡经济中产权关系的规范化和新制度的确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关于有效推进国企改革的思考
郎毅怀
1997, 2(3):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迟迟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瓶颈”。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搞好国有企业整体的战略部署,必须在改进模式、强化组织、调整政策上狠下功夫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国企改革不能脱离国企性质
李华民
1997, 2(3):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改革既不能单方面要求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又不能仅以国有资产增值为目标片面强调政企分开,而必须从国有企业性质、职能出发,对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使不同的国有企业各司其职。针对经营性国有企业,以建立国有资产的新的经营模式为突破口,通过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明确所有权主体,加强所有者责任,完善企业治理机构,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对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的质疑
江建军
1997, 2(3):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作者认为其定理包含着若干缺陷和矛盾。并通过分析认为,如果按照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进行产业调整和贸易,不但不能达到要素价格国际均等化,反而会使这种差异不断扩大。本文力图解决这些矛盾,真实地反映各种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力价格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原因,以及如何缩小劳动力价格差异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外债周期假说及其阶段性转换问题研究
邢毓静 巴曙松
1997, 2(3):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债周期假说说明了外债总体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的变动规律,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债务经济都能够经历这一假设的外债良性循环,即不成熟债务国阶段向成熟债务国阶段的转换、成熟债务国向债务减少国阶段的转换。从更深刻的角度看,所谓实现外债周期的阶段性转换,实际上就是使债务经济良好运行和顺利过渡到自我维持的经济增长状态(self-sustaininggrowth),这主要地取决于政策选择以及宏观调控方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沿江经济带与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陈文科
1997, 2(3): 95-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纪之交,中国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当数沿江经济带。该经济带的综合优势、树形发展格局,以及浦东和三峡工程,在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为此,沿江经济带要坚持以互补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思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实行从资源要素协调到产业部门、市场体系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以此促进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构建中国西部商贸中心的战略研究
成都市人民政府课题组
1997, 2(3):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地区的优势和经济潜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西移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由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态势,决定了在未来1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新的热点将出现在西部。本课题报告通过成都与西部各大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分析,研究和探讨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中国西部经济开发以及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和结构优化的大环境下构建成都“中国西部商贸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提出建设西部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实施方针(这里发表的是报告的后三部分)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当前社会救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封希德 慕刘伟
1997, 2(3):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
李瑞娥
1997, 2(3): 114-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收入差距对效率有四个影响
肖汉平
1997, 2(3):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西部经济发展与成都商贸中心的构建———' 97 成都商贸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邵昱
1997, 2(3):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坚持与发展劳动价值论——— 《垄断价格机理研究》评析
黄继农
1997, 2(3):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