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 旭
    1998, 5(3):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基于经济学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任何裂变与整合都要遵循经济学发展自身的规律。因此,中国经济学框架的建构,应建立在与中国文化传统、经济传统、中国现时代的国情的结合及其与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理解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需要根据传统和现实,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方法对现有的经济学加以改造和整合,使马克思经济学真正实现“中国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新波
    1998, 5(3):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创新,这一过程带有深厚的引进和模仿的色彩,也具有某种无序性。要使中国经济学真正成为根植于中国经济现实土壤的自成体系的一种学说乃至新的范式,有必要对此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而对中国经济学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的概括则是这种综合的重要步骤。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特征或事实,或者说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可能有制度变迁假定、不完全信息假定和儒学文化假定等。作者对各自的内涵逐一作了说明,当然这种论述还是很不成熟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曾康霖
    1998, 5(3):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在于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坚持实践标准;在经济学中研究中“急功近利”,显学中存在非显学、有“政治化”、“长官意志化”倾向;因此,经济学应当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继伟
    1998, 5(3):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是对人性假设和人们相互关系认识上的不同。其中经济学中近似于“坏人假设”,人们之间是等同关系;管理学中近似于“好人假设”,人们之间是差序关系。这些区别导致了两门学科的一系列差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明贵
    1998, 5(3):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各国政府均竭力追求增量经济,这基于经济增长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共识。但减量经济是否就意味着不景气,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呢?本文作者指出:在满足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有效实施工作机会均等政策、物价指数下跌的条件下,减量经济是合理的,且对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等有积极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国家体改委分配司 “收入分配” 课题组 *
    1998, 5(3):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收入分配的方式、结构以及机制和体制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多数人从这些变化中获得了利益,收入分配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当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国家所得太少、分配秩序混乱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这些突出问题直接关系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理顺分配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1998, 5(3):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加快经济增长遇到的主要阻力是产品销售困难,市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这种状况主要应该用我国的市场已经并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来说明。现在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种市场状况作出解释,特别是要对目前的市场是否具备了买方市场的全部特征作出判断,由此寻求在目前的买方市场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左大培
    1998, 5(3):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今后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适当的体制等6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下一步经济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建立法制化、程序化、公开化的公有资本管理秩序,清除政府官员不依据法律而任意干预公有资本经营的可能性,确立公平而又保证效率的法律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范剑平 向书坚
    1998, 5(3): 4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受国外需求、汇率变化等影响,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要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经过近10年的积蓄准备期,我国积累了巨大的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势能,当前正处在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革命上升时期,顺势调控可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相对理性,用消费者理性行为指导尚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当前,发达的生产信贷支持的生产力扩张速度与落后的消费体制、消费信用约束的消费购买力成长速度之间的时间差,成为社会再生产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消费政策,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是保证1998年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目标的最佳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木恒
    1998, 5(3):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确立与之相应的政府的经济职能;而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的经济职能,首先应该在理论上明确政府在市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职能作用,真正建立起新时期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应该而且必须同时进行的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加快经济中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二是清除政府自身的腐败现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有源
    1998, 5(3):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一是引入有限责任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通过重新分割和界定初始产权来改变“官控官营”的格局;二是通过法人制度把稀缺资源集中到高素质的经理人员手中,由企业家来专心致志地经营管理企业;三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重角色背反”的问题,使管理者敢管,被管理者服管。遵循这三条,国有企业改革有可能步入成功之途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自力
    1998, 5(3):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企业制度是由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构成的权力体系,这四项权利要素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共同推动企业的运营。治理权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由董事会所支配的权力,董事会借助这项权力代表股东或所有者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以避免由所有权与经营相分离可能给股工或所有者权益造成的损害。公司治理并不是孤立的过程,它的运作及成效要受社会压力、经济管制、股权结构及董事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这些因素及其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子学 阳军
    1998, 5(3):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控股公司,要求在国家和国有股代表之间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次,建立起竞争性的国有股权代表市场。而公司制目标模式的实现,除了需要尽快开展国有控股公司向目标模式的过渡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条件的配套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白钦先
    1998, 5(3): 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优惠性和有偿性特征,是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资金融通行为,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工具之一,以贯彻政策意图为主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欢 舒元
    1998, 5(3):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造成我国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尽管很多,但支持着高通胀的内在深层原因仍是货币超经济发行。因此,控制好货币和信贷,就有可能抑制住通货膨胀。制定实施一种适宜的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也就可能既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又能防止高通胀的产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邦驰
    1998, 5(3):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较大分歧,甚至是原则性分歧,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加以探索。为此,本文就“西方公共产品论”能否成为我国财政理论的基础,如何坚持、发展和完善“国家分配论”及如何合理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若干见解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贾明德
    1998, 5(3): 102-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经济学史上,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直是各派经济学家论辩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争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何炼成教授不仅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发讨论之端,而且以其执著的追求参与始终,形成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述评,分析了何教授在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国华
    1998, 5(3):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宪春
    1998, 5(3): 11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映青
    1998, 5(3):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国刚
    1998, 5(3): 11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