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1998, 4(5):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有制+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思想桎梏,而且在实践上是历史性的制度创新。要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公有制基础上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恩富
    1998, 4(5):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邓小平辩证经济思维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发展方向,着重分析我国重构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种基本经济形态———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型产权形态,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形态,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形态,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形态。作者依据邓小平经济理论,联系改革实践,围绕“基本经济形态”四要素或四特征,提出和论证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志成 史学军
    1998, 4(5):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分成三个阶段,农村制度诱致性变迁扩散阶段(1978—1984)、城市强制性变迁的推广及诱致性、强制性变迁的交替阶段(1984—1992)和整个制度环境的变迁和制度创新阶段(1992—至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之迷的最动态原因,因而制度仍是下一步经济增长的源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晓鸣 雷晓明
    1998, 4(5): 18-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一个矛盾性改革的过程。真正从体制的角度的改革始于80年代,并在90年代以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由“实办”转变为“民办”。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还未真正分立,尤其是农民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从而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进行储蓄动员的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磊 周兆生
    1998, 4(5): 2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信息革命对产业组织、企业经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信息与企业经营活动、企业组织功能发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当前的国企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隋映辉
    1998, 4(5):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中国知识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分析了科技进步所形成的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阐释了知识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要素的重要地位,并对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世杰
    1998, 4(5):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我国消费结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提出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高度来引导消费结构,从而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崇正
    1998, 4(5):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形成范畴,是国民收入向资本的转化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资本形成是以金融形成的方式,通过市场等价交换即价值规律完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这一资本形成方式将越来越重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光灿
    1998, 4(5):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影响和决定汇率的宏观经济形势、进出口情况、利用外资形势、国际收支状况、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外汇管理制度约束等因素,以及稳定亚洲金融市场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和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因素,认为目前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人民币可以继续保持稳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自力
    1998, 4(5):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目前东南亚金融动荡的情势下,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否还继续推进,以及如何推进,已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全球范围的角度考察资本项目管制放松与强化的原因,并探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资本项目管理的策略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家和
    1998, 4(5):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曾经引起一场现代宏观经济学革命,人们对大萧条的起因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两种观点。作者认为,这两种学派对大萧条起因的解释都缺少对货币制度进行的分析,事实上,在本世纪各国普遍实行的金本位制度也是导致这场大萧条的重要因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合金
    1998, 4(5):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完善、发展我国财政理论,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基于这一认识,作者就如何认识西方国家财政理论,如何认识“国家分配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子荣
    1998, 4(5):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税收分配的政治依据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这在我国财税理论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然而,税收分配的经济依据是什么,至今仍众说纷纭。作者认为,在国家存在的前提条件下,税收分配的经济依据以及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存在税收分配关系的经济根源是区别于国家利益的独立经济利益的存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德步
    1998, 4(5):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经济学作为实证科学,离不开经济史的实证检验,经济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经济理论的不断证实与证伪,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史学也离不开作为方法论的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本文指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都面临范式创新的任务,而要实现这两个学科的范式创新,有必要恢复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相互结合的传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黎诣远
    1998, 4(5):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调整以后,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应当有别于经济学科。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分为三个层次:以经济制度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以经济机制为对象的市场经济学,以经济发展为对象的发展经济学。现阶段,管理学科的经济学应借鉴西方经济学,但应以微观为主,宏观为辅,强化行为分析,重在经营决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寿春
    1998, 4(5): 8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原苏联经历“消亡论”、“过渡时期经济学”,再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名义下的“苏维埃经济理论”及其最终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科学地评价了列宁、布哈林、沃兹涅辛斯基、波里林等的贡献;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将比它在原苏联的创立更加艰难。中国经济学的创建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并在较长时期内具有民族和国别特色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禹飞
    1998, 4(5):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学不可能在短期内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理论具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二是中国目前市场经济形态的不成熟性和不确定性;三是理论界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而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四是中国经济学“主流”体系的形成既要找准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结合点,又要在理论界达成基本共识,这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当务之急并非是忙于建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应当是“过渡政治经济学”的“百家争鸣”及其相互融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达志
    1998, 4(5):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20年来,与体制转轨相适应,中国的经济学界也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并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在本文中,作者从学说、流派、方法以及分工等角度出发,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殷醒民
    1998, 4(5): 1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国内资本品长期依赖从工业化国家进口,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溢出。该文在对我国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产品的进出口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我国制造业“乘数效应”溢出与技术结构升级进行了讨论,并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过程中存在“乘数效应”溢出现象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乘数效应”的始终存在。必须通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 宁
    1998, 4(5):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的主导,发展经济学并没有忽略人口、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要素,制度安排与人力资本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在发展的测度、发展的诸因素分析等方面为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许多重要内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 晨
    1998, 4(5):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工业逐渐为自身培育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一些新的部门也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也在相对下降。不认识这一变化,停留于旧的认识,就会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绝对化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唯一基础”而陷入谬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昌文 孙文军
    1998, 4(5): 118-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中西部地区的总体投资环境不比东部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丝毫没有吸引力;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产业、部门和项目与东部地区相比不仅有相对比较优势,甚至有绝对比较优势。中西部政府应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政府的多重目标与外商追求投资利润的目标尽可能统一起来;与此同时,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强投资促进,以减少外商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保证现有投资正常进行和投资的不断扩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 毅
    1998, 4(5):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