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苏星
    1999, 6(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涛
    1999, 6(2):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代光
    1999, 6(2):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叔莲
    1999, 6(2):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1999, 6(2):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谷书堂
    1999, 6(2):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培兆
    1999, 6(2):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卫兴华
    1999, 6(2):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熊映梧
    1999, 6(2):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晓亮
    1999, 6(2):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培刚 宋德勇
    1999, 6(2):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混合性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以计划因素为辅的“主辅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梁中堂
    1999, 6(2):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案应从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去职的社会保障补偿和清偿企业的债务入手,设立两项基金,推动和规范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寻求和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这一总体改革思路,同时也构造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带动金融体制改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少安 魏建
    1999, 6(2):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人权角度研究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及其变革。通过对我国产权制度演变的分析,提出产权制度改革应该确定的指导思想,要突出劳动力产权的优势地位和寻求产权、人权、公平、平等、效率的综合均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杰
    1999, 6(2):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制外”产出获得持续增长是中国渐进改革得以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问题是,在大部分金融资源被国有银行配置给“体制内”企业的情况下,“体制外”产出究竟是依靠什么获得增长的呢?作者认为,改革初期“体制外”经济本身的低资本需求与内源融资是问题的关键;而当“体制外”经济进入高资本需求阶段时,地方政府又通过一定的金融安排(包括民间金融安排)为其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结果,与“体制内”产出的国家金融支持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金融安排的“三元结构”,从而使转轨中的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经谋 张书帮
    1999, 6(2):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州商品交易所经历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两个发展阶段。八年来,郑州商品交易所在交易方式、交割、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价格体系等方面的实践创新,以及在理论上的突破,使“郑州模式”成为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发展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宜勇
    1999, 6(2):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中国就业模式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但应立足于中国特色;发展非公有经济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中国目前最大的危险不是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改革是最大的再就业工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光华 杨凤禄
    1999, 6(2):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是经济学走过的一个不平凡的百年。沿着形式化、精确化的道路,主流经济学在兴盛之后陷入了危机的困境;而关注现实,尊重实践则为非主学派注入了活力。世纪之交,经济学走上了变革的历程———跳出思辩的王国、跨越学科的围栏,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寻找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之路,需要中国经济学者在分析中做出选择和进行创新。本文对经济学的讨论主要是针对西方经济理论而展开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伟
    1999, 6(2): 5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纪之交,新的经济形式即知识经济的兴起,对传统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力内容、、所有制、分配、市场经济等方面面临挑战。因而,知识经济可能是社会主义完备的物质基础。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学已刻不容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世杰
    1999, 6(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经济要素、产业结构、分配方式、消费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由研究生产关系、物质资源的配置转变为研究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及其发展规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同时,要加强对人的研究,要把经济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惠雄
    1999, 6(2):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囿于功利的研究境界局限,是导致其对生产过剩、贫富对立、金融危机、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社会经济难题的解释与解决软弱无力的根本原因。只有突破经济学的功利境界,进行经济学研究的更高境界的思考,才能真正有利于诸多现实经济矛盾的解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与君
    1999, 6(2):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的有效增长。虽然经济有效增长能够带来富裕,但却不能够保证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同时满足另一个条件:即合理分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有效增长;合理分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继明
    1999, 6(2):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原则,只能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效率优先,只能是按贡献分配;兼顾平等,即在按贡献分配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琢
    1999, 6(2):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未能回答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难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分为若干级次,并从社会主义中分出初级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超阶段社会的主要区别,从而科学回答了前人未解决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韦苇
    1999, 6(2):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内外极“左”思潮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寻找与定位,以及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传统的义利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同志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义利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及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统一的义利观,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传统义利论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和具体运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庞皓
    1999, 6(2):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NA、BOP、MFS和GFS等四大国际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在许多基本方面有内在联系,但内容和作用又有明显差异。如果说SNA是对国民经济作整体描述,BOP、MFS和GFS则是分别对某特定领域作较为详尽的核算,四个统计体系之间不可相互替代。长期以来,中国统计学界对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的研究只是集中在SNA上,而对BOP、MFS和GFS的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必须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SNA的同时,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加强对BOP、MFS和GFS的深入研究,并建立与SNA协调配套的BOP、MFS和GFS体系,以充分发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明泉
    1999, 6(2):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偏好于去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地方美食、购物、社交、疗养、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这些以往多为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独有的消闲方式,今天正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消费生活的重要内容,以至于景观环境的优劣已成为很多人消费生活的主要选择标准。本文对此消费现象的定位、动因、权益保护等,展开了经济学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治安 向显湖
    1999, 6(2):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思路及目标模式为依据,对面向21世纪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展望,提出:(1)在会计模式上,实现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结合;(2)在会计职能作用上,实现从核算为主向预测为主的转化;(3)在会计结构上,实现从二重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化;(4)在会计理论研究上,开拓和强化实证理论的研究;(5)在会计行为上,实现规范与能动的统一;(6)在会计教育上,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化;(7)在会计手段上,实现全面电算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宪春
    1999, 6(2): 1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4年以来,世界银行每年都对中国官方公布的GDP进行调整。世行认为:(1)中国统计体系有两种类型缺陷,一种是对某些交易处理的不一致性,另一种是范围的不完整性,这两种类型缺陷均导致GDP的低估。(2)中国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价格改革,但其价格体制仍支持部分产品的高价格和部分产品的低价格。这种依然扭曲的价格体制也导致GDP的低估。人均GDP是世行确定贷款和其他各项优惠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世行的观点对其他国际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世行关于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的调整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谭湛明 陈丽君
    1999, 6(2):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论述了香港廉政建设的历史现状,对香港廉政制度的效能和运行特点及未来发展作了探讨;详细研究了香港公务员队伍肃贪保廉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目前正在展开的反腐败斗争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廖斌
    1999, 6(2):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本刊编辑部
    1999, 6(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本刊编辑部
    1999, 6(2):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