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磊 金元平
    2000, 2(6):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 0 0 0年 1 0月 2 0日 ,“2 0 0 0·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经过两天的研讨和交流 ,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获得了圆满成功。为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有关问题的探讨 ,我刊摘录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观点 ,以飨读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陆立军 白小虎 郑燕伟
    2000, 2(6):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它实质上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从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成因出发 ,提出双重开放 ,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京文
    2000, 2(6):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原苏联和东欧等的影响是迥然不同的。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来说 ,由于其生存与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 ,因而经济全球化是机遇 ,也会是严峻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了应对措施及政策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利平 程义全
    2000, 2(6):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 ,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将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的技术进步效果、市场保护、人力资本损益关系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书桂
    2000, 3(6):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 ,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新概念的推出 ,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一方面继续推进全球化、另一方面削弱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以缓和发达国家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的结果。中国作为最典型的、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应辩证地对待企业新概念所提出的问题 ,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确保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辉清
    2000, 2(6):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合理命名应是信息经济 ,而不是“新经济” ,其起源的标志是电脑的出现 ,而其代表则是因特网。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全球一体化的过程 ,我国加入WTO后 ,这一进程在我国将会大大加快。不能将“新经济”归类于泡沫经济。能成为“新经济”主流的企业将诞生于那些借网转型的传统巨人。只要有知识增长和持续创新 ,人类社会不会存在最后的经济形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庄 芮
    2000, 2(6):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新经济”论者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已在美国“新经济”中失效 ,传统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美国“新经济”。针对这一说法 ,本文从传统经济学理论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论述出发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 ,通胀率与失业率“两低并存” ,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法则 ;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新经济”中依然有效。美国“新经济”出现通胀率与失业率“两低并存” ,其原因可以解释为 :1 “自然失业率”下降 ;2 强势美元带来“总供给的有利冲击” ,使菲利普斯曲线下移至更低水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天宇
    2000, 2(6):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的性质和起源 ,从宏观调控角度提出了一个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理论框架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 ,对我国国有经济的产业定位进行了实证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少华
    2000, 2(6):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上 ,存在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 ,即产权改革主线论和外部环境改革主线论 ,本文旨在对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和各自存在的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 ,以期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形成共识。本文认为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产权改革的重要性 ,但不能把产权改革等同于私有化 ,我国的产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有层次的 ,一切有利于提高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统一程度的改革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产权改革。同时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仅有产权改革是不够的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同样重要。不能把产权神化 ,也不能把市场机制神化 ,任何绝对化的态度都是滋生谬误的温床 ,最终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入误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子坚
    2000, 2(6):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的过程是对利益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过程 ,不同社会阶层和成员从改革中获取的利益必然有损益之分和大小之别。为了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有必要对改革受损者进行一些补偿。中国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对受损者进行的补偿存在着某些错位 ,这是改革在目前面临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所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颖 唐宗明 陈琦伟
    2000, 2(6):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股票期权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指出可能影响股票期权实施效果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 ,而在于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扭曲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作者还就目前我国如何实施股票期权制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伯海
    2000, 2(6):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制于特定的经济条件 ,加速原理在一般情况下无多大意义。基于这一认识 ,作者根据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规律 ,给出了一个补充加速系数 ,认为依此而产生的加速原理 ,比原来的加速原理要科学而确切得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曾康霖
    2000, 2(6):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围绕着就业与通胀展开 ,是基于李嘉图的社会财富分配论 ,凯恩斯的货币相对价值论和决定资源实际使用量的因素论。经济学中提出的各种失业理论 ,都有着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作出不同的解释 ,但值得注意的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弗里德曼对“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解释 ,特别是把“心理预期”纳入就业与通胀的研究中。各种就业理论为不同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概括地说无非是崇尚市场行为或崇尚政府行为。但崇尚市场行为并不抹杀政府的作用 ,同样 ,崇尚政府行为也不是不要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凯恩斯的“市场失灵”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穆光宗
    2000, 2(6):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综合意义上的“发展资本”范畴 ,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发展资本 (或资源 )”的保有和扩大。在此基础上 ,作者区分了强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 ,并结合人口结构变化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性问题和外部性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泓远
    2000, 2(6):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社会观和经济观的共同基础和枢纽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于这一认识 ,作者进一步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鞍钢 常志霄
    2000, 2(6): 97-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0年代以后 ,中国的城镇贫困率呈现上升趋势 ,近期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原因是 :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 ;财政体系的不平等分配效应 ;住房市场改革所产生的不平等效应。因此 ,中国 2 1世纪的反贫困战略应当进行重新调整 ,除了收入贫困之外 ,应当更加关注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问题 ;同时 ,其反贫困政策应当是一个包括就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国清
    2000, 2(6):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认为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是体现社会主义税收本质的社会特征 ,把它作为征税的依据是欠妥的 ;不能将纳税人等同于负税人 ,消费者是不是纳税人应以税法为准 ;仅有纳税意识是不够的 ,应该增强和提高包括纳税意识、征税意识、用税意识、创税意识等在内的整个税收意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课题组
    2000, 2(6):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WTO后 ,继续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原有的税收优惠已无必要和意义 ,而且负作用很大。因此 ,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 ,清理涉外税收优惠 ,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流转税制、所得税制和其它税制 ,就显得十分必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 东
    2000, 2(6):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在我国有引进与发展的必要 ,它对缓解和处理不良金融资产能够发挥作用并提高市场流动性。但我国哪些金融资产可以证券化 ,支撑该种证券化的市场需求力量有多大 ,起码的市场需求力量又取决于哪些条件 ,则是金融资产证券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制约因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培刚
    2000, 2(6):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龚代华
    2000, 2(6): 121-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万铭
    2000, 2(6):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习武
    2000, 2(6):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洪波
    2000, 2(6):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永跃
    2000, 2(6):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 建
    2000, 2(6):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