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悦
    2001, 5(2):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封闭预算约束下,中国居民消费具有典型的间歇性特点,制度变迁使这一特征更加突出.居民消费启而不动的关键在于我们并未根据波动的内在规律找到有效"药方".答案只能是在制度变迁中运用市场机制"熨平"居民谨慎消费带来的消极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世陆
    2001, 5(2):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通货紧缩放在体制转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对外开放等相互关联的三个条件下展开论述,指出通货紧缩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制因素是其基础,在货币内生性需求起主导作用的背景下,各种因素交织在起,不仅共同导致了我为当总体物价下跌的通货紧缩,而且也规定了我国未来物价至多呈温和上升状态,由此说明经济中通货偏昆缩的状态已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一种常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翟志成
    2001, 5(2):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探讨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的经典周期理论体系:中国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如果政府举措得宜,本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复苏和高涨是合乎经济规律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元京
    2001, 5(2): 19-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西部经济的特定状况,设定了产业垄断、产业规模、产业专业化、产业竞争力等指标,对西部特色经济进行基本的识别与判断.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玉春 杜为公
    2001, 5(2):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大开发的农村城市化问题是实现西部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利用"城市"和"农村"两个辐射波的对接,是目前西部农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本文对波状对接模式及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明龙
    2001, 5(2):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启动资金短缺.为此应正确划分各类投资主体的决策权限和进入范围,综合运用各类引资方法,充分发掘诸多融资潜能.健全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形成机制,提高资本的生成、积累和引进能力,全面突破资本短缺的瓶颈制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骁 徐浪
    2001, 5(2): 3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各种教育贡献率测算方法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对其中不足的方面加以改进完善;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对东、西部之间及地区之间教育贡献率的差异作出比较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猛 詹珺
    2001, 5(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西部地区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的实证研究,提出西部企业的上市安排应选择重点发展行业与优势行业,利用证券融资发展西部研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金忠
    2001, 5(2):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概念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在于未能将外部性和空间因素考虑进去.若将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规模经济就有两种类型,即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空间意义上的外部经济.从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看,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了几种可供中不企业利用的规模经济形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红胜
    2001, 5(2):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力"概念,并根据外部要素对内部人"控制力"大小,将迄今为止的公司外部控制类型分为股东主导控制型、政府主导控制型、职工主导控制型、混合控制型四种,并分析了各自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国有公司外部控制的一般特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严清华 刘穷志
    2001, 5(2):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规律 ,试图阐释新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廖丹清
    2001, 5(2): 6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 ,我国城市化道路要考虑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极为稀缺 ;农村人口迁移成本以及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等因素 ,以正确选择城市化道路 ,加快其进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曾宪久
    2001, 5(2):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中国 1 985— 1 998年有关统计数据的整理 ,描述了IS—LM模型 ,发现IS、LM两条曲线均落入经典理论模型所描述的正常区间内。作者认为 ,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角度考察 ,两条曲线的走势尚存在着缺陷。为此 ,本文探寻了深藏其后的制度性根源 ,并提出修正模型的总体思路和疏通货币政策传递渠道的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明华 刘海虹
    2001, 5(2):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主要存在于资源配置方式、激励机制和文化建设等三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力仅是规划力、培训力和激励力三维向量之和。根据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结论 ,国有商业银行应分别在整合力、文化力、激励力等三个维度上再造人力资源管理力。要点如下 :推行公开竞聘制、建立行内人才市场 ;造就银行家阶层、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员工价值体系 ;实行干部年薪制、建立聘期与经营考核周期同步制、为专业人才特别设计工资报酬制度、少用惩罚性的激励手段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雷起荃
    2001, 5(2): 77-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提出虚拟资本 (Fictitiouscapital)的思维方法 ,其目的在于指出 :虚拟资本是把信用当作资本 ,是幻想和虚假的资本 ,但这却包含了资本本身的扬弃 ,其结果却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手段 ,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工具。今天出现的企业组织的形式———虚拟企业 (Virtualenterprise)中的“虚拟”则不含虚假之意 ,它是一个拥有多种功能的实体 ,生产知识、网络化、创新等是其几大特点。而虚拟国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出现的 ,是虚拟企业利益的代表并为其服务的工具。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成保良
    2001, 5(2):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预见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同 2 0世纪出现的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加以区别。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 ,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像中国这样原来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的起始的和必然要经历的特殊阶段 ,实际上它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称的过渡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 ,我国即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志国
    2001, 5(2): 88-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行业的实际利润率受多种作用方向不同的因素影响 ,有些因素引起利润率平均化 ,有些因素则引起利润率非平均化。由于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引起行业成本和收益差异 ,资本转移存在障碍 ,信息不完全 ,需求变化至少会部分抵消供给变化的作用 ,所以各行业的利润率不平均具有必然性。如果说平均化是各行业利润率变化的一种趋势 ,那么非平均化则是另一种趋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蒋伏心 周春平
    2001, 5(2):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有权效率的高低 ,取决于诸多因素 ,低效或无效所有权的形成 ,既有来自产权内部固有因素的作用 ,也有来自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因此 ,要提高所有权效率 ,首先必须找准影响所有权效率的因素 ,然后对症下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金雪军 章华
    2001, 5(2):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兼容的 ,而“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可能与非正式制度并不兼容。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能够兼容的情况下 ,经济运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较低 ,经济绩效相应较高 ;反之则反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由于各自变化的机制不尽相同 ,在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中 ,可能造成两者不能兼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苏豫 龚立新
    2001, 5(2):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精神财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而且精神财富不能被纳入经济学研究 ,这似乎已有定论 ,原因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财富无法被量化。本文试图通过对精神财富性质的分析 ,给精神财富概念作出一个定义 ,并通过引入时间概念 ,找出精神财富的量化方法 ,并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对它进行分析 ,建立对精神财富的供求规律、分配原则等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框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平
    2001, 5(2):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 ,是以人性抽象的同一不变性和人的需要无限制为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是以人的个性差别存在为前提的。把人性的相对不变性和人性的差别存在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许是经济学重建的前提和基本出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路爱国
    2001, 5(2):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静 程军
    2001, 5(2):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昆仑
    2001, 5(2):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彩云
    2001, 5(2):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彭久麒
    2001, 5(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正青
    2001, 5(2):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敏
    2001, 5(2):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敏
    2001, 5(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