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01, 5(3): 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科技创新劳动,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劳动的性质、在创造价值中的功能,以及有关科技创新劳动报酬等问题.这一理论问题的阐明将有助于深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劳动积极性,促进我国新时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天宇
    2001, 5(3):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持续,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国内理论界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尚未在理论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将城镇,农村视为社会再生产中的两大部类,通过二者收入的对比,提出一个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有效需求的理论框架,以期以我国调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和扩大内需提供理论支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刁永祚
    2001, 5(3): 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制约转为了需求制约.消费的扩大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能否有效的启动消费,是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目前还存在着制约消费扩大的多种因素,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消费的扩大,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创造消费条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自芳
    2001, 5(3):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第三产业目前存在的总量滞后、结构性滞后和增长速度滞后的突出矛盾已经构成产业升级和迈向现代化的瓶颈约束.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并通过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较,分析了这种瓶颈约束的客观现状,提出解除这种瓶颈约束的四大关键:转变忽视第三产业的观念;加速服务业市场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宜勇
    2001, 5(3): 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社区就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发展社区服务业以促进再就业应该成为今后劳动保障部门工作的重点;各有关方面应积极配合,努力消除目前社区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障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朝运
    2001, 5(3):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渡金融意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金融制度结构和金融制度安排.本文就过渡金融的研究意义、已有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研究立场及基本研究内容提出一些看法,指出过渡金融研究具有修史、治史的意味,目的在于揭示中国金融演进的内在逻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慕刘伟 马伯东
    2001, 5(3):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在完成并购,取得被收购方的控制权后,往往忽略或是淡化企业的资产、资源和制度方面的重新配置和调整,即后资产整合.后资产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后资产整合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评估为原则和基础,通过产业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整合来完成企业组成形式的最优化和收益能力的最大化,并最终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文章将后资产整合作为资产重组中的重要过程提出,引入西方先进的价值管理理论,结合个别重组案件,进行了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哲英
    2001, 5(3):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转轨国家发生的通货膨胀,是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摩擦所引起的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本文分析了东欧国家经济转轨中的通货膨胀现象及共成因、转轨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各项政策,最后总结了经济转轨中通货膨胀治理的特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永兵 徐圣银
    2001, 5(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新经济"一高两低"的现象,超出了正统宏观经济学的解释能力.作者运用熊彼特的长波与创新理论,阐述了长波、创新与美国新经济的关系,探讨了新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作者认为,9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次重大基本创新将会引致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经济长波,并由此带来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期,同时也将会弱化传统的经济周期,增强经济自身的稳定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牛德生
    2001, 5(3): 6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型企业合约不同于现代企业合约,它是人力资本产权安排的一个制度解,人力资本的优势产权地位的实现是这一合约--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家被授予委托人资格的目标约束函数.因此保证企业所有权尽可能对应的最佳状态是创新者自己又是一个经营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巫宁耕 邱巍
    2001, 5(3):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对跨国公司传统的组织结构、竟争策略和护张方式提出了挑战,它迫使这些企业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再造和资本重组.这些调整和改革的方向是:增强组织灵活性、围绕核心竞争力实施资源集中和更多借重非股权安排来实施扩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柴忠东 周晔
    2001, 5(3):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具体反映在国际贸易、投资以及金融领域内,是数量增长与质量转变的统一.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时,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出经济一体化程度由"浅"到"深"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深度及其历史变迁.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力求透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外在表象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实质,从而揭示出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光华 陈国富
    2001, 5(3):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公有产权的内在规定性为起点,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推演出非国有经济的形成和混合所有制的产生、发展等重大的经济变革,揭示出多元所有制结构是内生于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而混合所有制又根源于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机制摩擦.市场化改革一经启动,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就与经济市场化的总体进程相耦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政策主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伯海
    2001, 5(3):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投资乘数提出三点质疑,认为乘数作用不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决定于直接消耗系数.作者分别从直接消耗c和新创价值(v+m)两方面,就投资对收入变动的乘数进行了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庚寅 黄宁辉
    2001, 5(3): 97-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将中小企业理论划分为中小企业淘汰论、中小企业存在论、中小企业发展论三个发展阶段,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其演变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小企业是一种比大企业更具优势、更适应生产力发展,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一种主流产业组织形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林海
    2001, 5(3):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分析高技术时代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在此基础,界定了创新能力的概念,分析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提出了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幸强国
    2001, 5(3): 112-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人"和"经济人"是经济学的两种不同的出发点.经济学本质上是包含人的"终极关怀"的社会科学,因此,以"社会人"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更为合理.在"经济人"假定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是经济学的重大进步.然而,数学方法本身不是经济规律,而是经济学的工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它能够并且有必要借鉴、改造、消化以"经济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这就是"社会人"和"经济人"的统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立人
    2001, 5(3): 11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后,如何分配,为社会人群所共享,却不像发展经济那样越来越简单明了和切实可行.固然,在每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中,也有关于分析分配的篇章,讲到分配的原理、原则和方式、方法,并有若干价值评判;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公理,为大家所赞同,被人们所接受.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海兵
    2001, 5(3):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正
    2001, 5(3):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立岩
    2001, 5(3):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嵇立群
    2001, 5(3):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立峰
    2001, 5(3): 125-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太平 张鸿昭
    2001, 5(3):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