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大中
    2002, 5(2):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服务经济迅速崛起的现实,对服务经济中的产品———服务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检视有关观点,彰显服务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经济价值。经济学思维上的“两分法”认为,服务与商品构成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的两种基本形态。“两分法”的理论根源在于其隐含的经济学与哲学思维幻觉;理论纷争达致的结果认为,服务至少生产者服务(producerservices)符合生产性劳动以及相应的古典价值范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娄朝晖
    2002, 5(2):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化劳动的重要作用在于:以其参与创造的使用价值“有用性”的量为竞争利器,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现实合一过程中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社会价值份额。而这就会对社会价值关系产生作用,后者反过来又会引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财富和经济增长。但就价值创造而言,物化劳动并不起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志
    2002, 5(2):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具有生产性的一面,也具有剥削性的一面。其剥削性与西方资本主义企业相比,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剥削的评判,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允许剥削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加强对其引导、监督与调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立人
    2002, 5(2): 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当前应当在劳动价值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而理念创新必须落实到政策整合,从而才有利于生产关系调整和生产力的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英红
    2002, 5(2): 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先指出了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分析了“挖农补工”战略、城乡隔离政策、现行税费缺陷、基层政权膨胀和政绩至上理念等成为农民负担沉重的主要人为因素,最后提出要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必须走出一个怪圈、树立一种信念、实施五大改革的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风禄
    2002, 5(2):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新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入手,分析了户籍管制的实际成本与假想的收益,提出我国的户籍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其显而易见的收益在于完成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转换任务等五大方面。作者认为,户籍改革是大势所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天宇
    2002, 5(2): 38-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乘数理论忽视了收入分配因素,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有很大局限性。论文以我国城镇居民微观消费行为的分析为基础,建立了引入收入分配因素的乘数效应模型,并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作了验证,证实它与我国的经验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收入再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的政策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检贵
    2002, 5(2):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给宏观经济新形势进行定位,学者们各执一说,莫衷一是。用“买方市场”、“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来概括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概括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概念。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在于,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过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殿昆
    2002, 5(2):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经济职能是对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的补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利己动机超使,不合理政绩考核方式误导,以及法律范畴和监督机制缺失,导致政府经济职能出现缺位、越位和履行不到位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从修改完善有关法律范畴、给政府职能机关以必要而充足的人财物资源配备、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办法、加强民众和舆论监督四方面予以治理,矫正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现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段永宽
    2002, 5(2): 5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直接面对国际大银行的竞争和挑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走股份制的道路,以增强经营活力,健全治理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郝云宏
    2002, 5(2):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要求,其本身内含的经济人假定与理性行为假定之间只能保持有条件的一致性;实际上,它主要建立在私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它主要适应于纯粹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而不大适应于群体经济行为分析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它是一种个人理性,而不是一种制度理性;从管理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中的人,大多是把自己或他人看作是社会人、复杂人,把人的行为看作是多目标协调导向的社会行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行为假定的批评和修补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假定的时空相对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德翼 杨海娟
    2002, 5(2):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简略概述了社会生物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假定,探讨了该假定在经济学中的两类应用及其各自存在的不足,指出生态经济学可望成为社会生物学假定在经济学中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长庚 毛中根
    2002, 5(2):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世界FDI呈现出高速增长、地理流向不平衡加剧、行业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跨国公司的跨界合并与盘购成为全球FDI的主体和主要动力、各国吸引FDI有关政策日益宽松等趋势。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政策支持、取消行业限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与并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等措施,积极利用FDI,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洋 毕秀水 李松涛
    2002, 5(2):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企业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别合约。公有制经济创建的理论逻辑,是在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个人的人力资本占有的基础上,否定物质资本所有者对物质资本的人占有,实现人力资本所有者以集体的名义对物质资本的占有。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并非涵义背反,而是共同占有与个人所有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逻辑在理论上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只能采用市场方式实现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的人力资本产权交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笑天成 徐泰玲
    2002, 5(2):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货币形态的演化和货币功能外化为金融过程进行历史描述的基础上,试图对货币功能演化的路径从理论上进行解析。作者认为:货币形式的对称性破缺所隐含的内在矛盾运动是金融媒介演化的根本力量,风险、不确定性与交易费用是金融媒介演进的客观要求,制度和技术是金融媒介演化的基本条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馨
    2002, 5(2):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部门预算改革对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起着关键性作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部门预算改革试点业已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试点中所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目前的改革只是初步的,今后尚需要对我国政府预算制度进行一系列更为深刻与广泛的改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柏铭
    2002, 5(2): 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燃油税、遗产税、环境污染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确保这些税种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要尽快出台这些税种,而是应当努力营造和改善相关的外部条件,即“收税环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樊行健 李锋
    2002, 5(2):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完整的风险资本循环需要经历融资、投资、管理控制和蜕资四个环节。本文着重论述风险投资理财环境支持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既注重借鉴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已有的风险投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强调立足于我国风险投资理财环境现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樊旭
    2002, 5(2): 112-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明志
    2002, 5(2): 11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 遥
    2002, 5(2): 11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佳斌
    2002, 5(2): 1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邹新树
    2002, 5(2):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云川
    2002, 5(2): 11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永红
    2002, 5(2):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健生
    2002, 5(2):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尹音频
    2002, 5(2):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金堂
    2002, 5(2):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 芸
    2002, 5(2):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明江
    2002, 5(2):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毛志雄 杜伟
    2002, 5(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