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02, 5(3):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科学力是现代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从知识稀薄的生产走向知识密集的生产;科学向生产的全面渗透,是大工业生产,尤其是当代高技术经济的特征。因此,发挥科学力在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功能是当务之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2002, 5(3):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晓亮
    2002, 5(3):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制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对这些变化,应该按照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进行正确认识和引导。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晋康 汤火箭 穆良平
    2002, 5(3):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有背景下,中国应该移植独立董事制度。国家应采取措施确保选任的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逐步建立起健全的信息获取机制,保证独立董事投入公司的时间合理增加,同时设置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兴化 李家祥
    2002, 5(3): 2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一代私营企业主的企业时期,私营企业的融资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痕迹,企业在不完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具有非契约性,控制权的转移是私营企业第二个生命周期的开始,也是实现融资与治理的契约化的过程。控制权在家族内部的转移是一种成本最小的方式,也是私营企业的首选方式。控制权转移给职业经理的条件是家族治理的成本高于聘请职业经理所发生的代理成本。家族集中持有的财产承担了企业风险和隐性成本,但内源融资使企业对资本周转速度不够敏感,减缓了加速效应,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伟东 尹轲
    2002, 5(3):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平均生命力短等问题。这此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管理过度、经营不足、把经营与管理混为一谈。本文认为,明确经营(operate)与管理(manage)的关系,重点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是我国中小企业最终走出困境的关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振鹏 焦建国
    2002, 5(3):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今后一段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还要继续实施下去。未来的政策操作要进一步强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政策目标要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关注经济发展,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政策作用方向短期是需求管理,长期是供给管理;政策的着力点是通过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消除广大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目前,财政风险不是来自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是来自于财政政策的制度方面,因此,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是我们的紧迫任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伯海
    2002, 5(3):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持物质生产观点,实际部门也推行物质生产的国民核算制度MPS。1992年8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我国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新国民核算制度。现已10年过去,但理论界不少人仍持怀疑态度。考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重要一点在于认识方法论,过去习惯从企业、从微观看问题,而要确认三次产业,贵在从宏观着眼,作宏观思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龚晓
    2002, 5(3):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价值”概念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就其本质而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其普遍性是“一般人类劳动”,其特殊性是在“特定交换形式”下的劳动。应该从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理解价值。深化和丰富“价值”内涵,对于从理论上说明现代社会劳动的特征及“劳动———资本”交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屈炳祥 魏彩霞
    2002, 5(3):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各卷中的论述,认为只有那些既能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又能为社会生产剩余价值或净产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依据这一规定,作者认为服务劳动不是生产劳动。文章还运用这一原理对王述英老师关于“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一说提出了商榷意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海元
    2002, 5(3):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城镇化理论研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思维定势,重构城镇化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城镇化行为主体的行为和城镇化机制,深化对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社会保障制度、“三农问题”等深层问题的研究,力争实现理论和政策的创新与突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自铎
    2002, 5(3):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别剖析了农业产业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农村税费改革、反哺农业等对农民增收的具体影响后,指出这些措施虽然能对部分地区、部分农民群体的收入增长有明显效果,但就全体农民而言作用有限。作者认为,阻碍当前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是加快城乡结构调整,加快市民化进程,即通过农产品商品性消费群体的扩大来拓展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晨
    2002, 5(3):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收入目标上升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和土地的作用下降。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从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转向农业与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因而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农业结构,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 雷
    2002, 5(3):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与科斯相同的案例,在“科斯逻辑”的基础上,论证了科斯定理中存在“科斯陷阱”这一谬误。据此进而对交易费用及经济学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曾康霖
    2002, 5(3):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评介了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提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资源配置,而且还着力研究或者交换关系、或者人的行为、或者制度环境,分析了研究的不同视角;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方法,也有共识的原则,应注意非均衡研究;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判断中,要把握公平与效率的不同含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广军
    2002, 5(3):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方法论角度看,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克服了“人造理论体系”的弊端,开始向现实复归。前者采取的是将人造的虚构假定变成相对现实的合理抽象,从而提高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推动了经济理论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后者则将现实世界作抽象处理,从而得出现实经济的未来可能性。尽管经济学至今并未出现新的综合,但这两大流派则是“殊途同归”,他们共同开始了现代经济学向现实复归的历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华锦阳 许庆瑞 金雪军
    2002, 5(3): 10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是制度决定技术,还是技术决定制度?“制度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分歧的根源是什么?本文在剖析制度变迁过程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与制度间的关系推及企业层面,界定了公司治理制度在企业中的地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保平
    2002, 5(3): 108-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区域经济存在一个由“邓小平命题”和“缪尔达尔命题”构成的“二律背反”,破解的关键在于,前者的市场基础是市场空间一元结构,后者则是市场空间二元结构。中国区域经济要实现由区域两极分化向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取决于市场化取向由市场空间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历史性跨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裕民
    2002, 5(3):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索洛经济增长核算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的新成果,对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动是TFP提高的重要原因;(2)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的;(3)资本深化速度的差异是东中西部TFP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光华
    2002, 5(3):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松龄 夏传文
    2002, 5(3):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符礼建 罗宏翔
    2002, 5(3):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代光举 严海波
    2002, 5(3):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长虹
    2002, 5(3): 12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