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代光
    2002, 5(6):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应避免陷入西方学者的“市场万能论”等误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我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也是适用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富有
    2002, 5(6): 9-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两极怪圈”,即民间资本供应充分却处于“闲置”或“游离”状态,而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陷入经营困境。要解除民间资本供求的这种错位现象,就必须运用市场化方法构建民间资本运行的自组织系统与内生性融资机制,有效地搭建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企业的桥梁和通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任太增
    2002, 5(6): 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务员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一判断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用行业工资水平反映行业收入水平。劳动的收入是一个综合报酬,劳动者从其职业中获得的收入除了供其直接支配的工资外,还包括非工资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及无形收入。我国特殊的收入分配制度导致非工资收入占劳动收入的比重在行业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用行业工资水平反映行业收入水平这一被普遍采用的衡量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方法在我国失效。在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虽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但非工资收入却非常丰厚,公务员收入不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明华
    2002, 5(6):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各地中小国企改制过程中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内部转让的改制方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根源,并据此探索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简新华 许辉
    2002, 5(6):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本、技术、人口、制度、管理、竞争等方面的后发劣势,拥有技术引进、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后发优势和劣势发生变化,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弱化了技术引进和规模扩张的后发优势。中国只有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朝明
    2002, 5(6): 3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古老的敌人。比起其他社会科学,经济学对贫困的解读要滞后一些,其研究历程在经过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然结论、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批判和主流经济学的沉寂之后,开始注重贫困发生和缓解中的人文性、社会性、文化性等非经济因素分析与经济、技术因素的整合及运用。因此,破解亘古至今的贫困之谜,经济学必须张扬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将对21世纪人类反贫困的制度安排、技术操作、组织构建和物质援助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姜长云
    2002, 5(6):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任何单项措施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为此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本文结合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了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提出要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仅靠农村金融改革是不够的。要将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同加快整个金融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同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的改革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结合起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剑雄 王学真
    2002, 5(6):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入世将使国内农业技术供给曲线显著右移,同时将极大地刺激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但是,技术或知识的进步,包括技术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不是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发进行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对技术进步和技术转移采取的反应。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枫 何炼成 陈荣
    2002, 5(6):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总结创造性智力的心理学意义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创造性智力的经济学概念,从高级劳动力、活动结果以及支持性指标等方面对创造性智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就改革开放以来高级劳动力及其创造性智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实证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作云
    2002, 5(6):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研究和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形成机制及其量的变动规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2002, 5(6): 67-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新波
    2002, 5(6):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制度变迁理论和作为过渡过程的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新特点及其所展示的新研究视角的比较,指出了西方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当前中国过渡过程中的局限性,国内对市场化进程研究的理论误区,以及中国过渡经济学研究或制度经济学研究可能的拓展空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时亮
    2002, 5(6):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人假设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对经济人的属性也在不断的完善。不可否认,该假设的某些缺陷限制了它对一些新的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度。赋予经济人以生命周期属性,使经济人不再超然于历史之外,可以使很多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玲
    2002, 5(6):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和新的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过去长江上游经济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构建一条绿色屏障,保障长江全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生物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等手段组合的综合体系来实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清华
    2002, 5(6):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中央银行无论推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无论采用利率杠杆还是资金管理政策的调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股票市场。从长期来看,我国应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传导效率,中央银行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将保持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规范发展股票市场,逐步发挥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疏导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高金融协作监管水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华民
    2002, 5(6):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铸币税是货币当局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其外延可以扩展到通货膨胀收入乃至货币政策效果。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决定了铸币税区域延伸存在着逆转风险,并蕴涵着货币市场风险乃至金融经济波动风险。货币国际化的逆转概率取决于对该货币的稳定预期。人民币目前还不具备强势货币内质,但它承担起了稳定亚洲金融与经济的职责。中国人民银行应把提高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切入点,在人民币国际化已成定局的大背景中推行审慎的人民币强势战略,以期规避人民币国际化的逆转风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星侯
    2002, 5(6): 9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复式预算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首次重大改革。在近年来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复式预算制度改革主张,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改革方案取舍的标准,应依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视具体国情、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而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骁 张明
    2002, 5(6):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在经济学分化综合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经济学分化综合发展趋势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自产生以来,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分化综合的路径发展演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学具有逐渐转向国家分配论与公共经济学相综合的趋势,即向政府经济学综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谷书堂 罗润东
    2002, 5(6): 11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菊秋 孙蔓利
    2002, 5(6): 11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荣善
    2002, 5(6):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宁昌会
    2002, 5(6): 11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智 李亚平
    2002, 5(6): 119-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林万祥
    2002, 5(6):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慕刘伟 谢恒
    2002, 5(6):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英军
    2002, 5(6):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锦英
    2002, 5(6):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