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03, 6(1):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得到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人类进行财富创造的最高形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方式。在使用价值形成中非劳动要素作用和贡献的增大和活劳动的作用、功能的减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命题的失效。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是要素力的启动力,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粘合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逄锦聚
    2003, 6(1):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供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文章指出,从近期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从中长期看,中国如果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正确方向并适时调整力度,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不出现大幅放缓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会持续而不会逆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谭崇台
    2003, 6(1): 1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中国国情,借用凯恩斯“丰裕中贫困”一说,将我国现有的贫困现象分为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贫困扩大和绝对贫困继续存在、失业问题尚难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四种类型。同时对怎样看待我国“丰裕中贫困”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天宇
    2003, 6(1):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政府行政审批制通过逆向选择效应,不但提高了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而且使进入市场的企业质量发生下降。要改变政府行政审批制,需要重塑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利益结构、缩减政府规模、建立制约政府行为的力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步德迎
    2003, 6(1): 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及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劳动力商品的特性分析了失业产生的原因和再就业的条件,提出了五条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其中较独特的一条是改变人们的成才观,大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理念,通过人才的合理分布和劳动力需求的互补性特点扩大就业。文章对当前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作了分析。文章分析了解决农村就业和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思路———将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作为走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一步棋。此外,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对策,一是通过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二是培养、造就和吸引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创业,带动就业的增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全瑞
    2003, 6(1): 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应放到全球化语境下进行研究,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之处。而目前学术界在研究这一问题上的缺陷就是把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同分配的世界性隔裂开来。作者认为,应把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中去考察,以便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和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文溥 陈永杰
    2003, 6(1):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近2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U型轨迹假说,并予以验证。论文比较了U型轨迹与同期政府产业结构政策的关系,指出我国近20年来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各相应时期的政府产业结构政策之间,不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相反,开放市场经济中的全球化市场力量具有更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大背景下,产业结构政策是一种无效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则继续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断演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大树
    2003, 6(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联动效应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现代化都市的中枢作用更加显著,并使城市产生出新的经济活动特征;城市体系成为全球化中的主体、首位城市控制全球经济明显、城市的网络化趋势加剧了全球化进程。我国城市现代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也表现出相应的特点和不足,需要重点提高都市经济圈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二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促进产业融合。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自铎
    2003, 6(1): 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就业,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悖论。我国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工业化中仍保留着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队伍未发生分化,此乃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尽快创新一种推动农民身份变革以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乃至整个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就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拥军 薛敬孝
    2003, 6(1):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农业结构的调整又与农村市场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市场化进程是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截面数据对该论点进行了检验,证明了市场化进程不仅对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处于收益递增阶段。政府农业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市场并帮助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逐步缩小地区间市场化水平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步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赫尔姆特·迈尔
    2003, 6(1): 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列昂剔夫的投入产出理论解释了下面的结论:当且仅当我们的环境行为满足了投入成本与收益的特殊平衡时,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途径,从而使得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相一致。本文阐释了通向这种可持续经济路径的方法、结果以及政策的执行与控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盛宇明
    2003, 6(1):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是资源所有者为取得更多的收益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交易成本的存在并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科斯将企业定义为不同于价格调节机制的企业家计划调节机制,源于其错将企业计划混同于计划经济。事实上,企业是以市场合约为基础形成的、按市场运行原则运作的市场性组织,其资源配置机制并不独立于市场价格机制之外。价格调节机制与企业家调节机制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与市场都是互动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建军
    2003, 6(1):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置换关系而在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勾勒。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分为六种类型,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则极不规则。就实现宏观调控而言,研究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更有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航
    2003, 6(1):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但正是这个支撑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柱石,却在诸多方面表现出逻辑的混乱和矛盾,从而使我们不得不对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祥松
    2003, 6(1): 98-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我国同美、德、日等国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应从公司的股权结构、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来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特别强调解决监督机制问题,提出了在强化现有监事会职能基础上,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来弥补这一制度性缺陷。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庆
    2003, 6(1): 105-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长生
    2003, 6(1): 10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雷起荃
    2003, 6(1):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谷峰
    2003, 6(1): 11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南振兴
    2003, 6(1):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小平
    2003, 6(1): 114-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匡安荣
    2003, 6(1):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盛毅
    2003, 6(1):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端
    2003, 6(1):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绍政
    2003, 6(1):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谢地
    2003, 6(1):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宁
    2003, 6(1):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阮青松
    2003, 6(1):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强 耿广棋
    2003, 6(1):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