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莫衍
    2003, 6(2):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于“政企联系度-政府管理成本”模型,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政府管理成本角度比较分析了青岛、深圳在相似的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中实际的政企关系和政企分开程度,并就如何优化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和促进政企分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翠琴
    2003, 6(2): 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以构建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新机制为目标,分析了现行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党管干部”及改进管理方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分为资格管理和职务管理两个层面,使职务管理在资格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职务管理的权力在企业出资人,而资格管理的权力在党的组织系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瑞娥 脱文娟
    2003, 6(2):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经济本质上是信心经济,消费信心、投资信心、政治信心和可持续发展信心会对当前乃至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促进从经济信心到信心经济的制度嬗变,进而形成社会范围的创业氛围。本文研究了构成信心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信心经济的社会因素,旨在强化信心经济的理念和完善信心经济的制度规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2003, 6(2): 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为社会生产新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物资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或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和提供服务的劳动。并提出服务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非生产劳动,阐明了现阶段智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及在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新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2003, 6(2):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不能停留在已有的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意义上,需要进入新的阶段,即进入突出城市功能的城市化阶段。生产要素、市场、公司、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服务业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与城市化有互动的关系。强化城市的市场功能与提高城市中服务业比重相关。这一轮城市化,进城主体主要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是先进的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与高科技人才进城,是服务业进城。制造业出城进入城镇导致新的意义的城镇化。现代的城市化不仅是要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城市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扩散的过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肖万春
    2003, 6(2): 37-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聚集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要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是:(1)灵活运用经济参数和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2)实施小城镇非均衡择优发展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战略;(3)多渠道、多途径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永正
    2003, 5(2):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全面认识我国城市化现状,“严重滞后”观点难以成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户籍管理,而是计划经济体制;实施城市化战略既要提高城市人口比重,更要提高城市综合文明程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骥
    2003, 6(2):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最近几年宏观经济面临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供求关系所导致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的内在增长效率来看,资本的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不单单是宏观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融资体系、减少收入差距等方面综合治理,使经济增长走向一个高效率增长的轨道上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远航
    2003, 6(2):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益不高,国有资产流失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雁秋
    2003, 6(2):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归纳了当前我国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此提出境外投资发展的三个基本战略目标。这三个目标是构建我国境外投资政策框架的“基点”,从该“基点”出发,将不同的境外投资项目(而不是境内投资主体)分类,实施区别对待、重点扶植的管理模式,从而确定政策支持、限制乃至禁止的对象,并相应制定境外投资的产业政策、国别政策等具体政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斌 周煊
    2003, 6(2):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营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源于两大问题:一是双方的目标追求不一致,二是双方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两大问题的方法,既不是呼吁职业经理人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也不是单纯的激励机制,而是有效的监督和建立在监督基础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惠雄
    2003, 6(2):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由流动与“价高者得”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基本规则,这两条规则的实施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宏观配置与微观利用效率,却也带来了流动中人才的知识定价差异与人才流动的国际(地区)失衡。本文作者从约束刚性与边际效用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宁
    2003, 6(2): 78-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全金融的基本概念,指出了全金融运作模式和全金融产品的基本特征。作者认为,全金融具有目前任何金融混业经营运作模式或单个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强大金融功能,是世界金融未来的新形态;全金融运作模式是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运作模式;全金融产品是全金融运作模式生存和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世界金融未来的主导产品形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文鹏 黄艳艳
    2003, 6(2):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祖国大陆。从目前的状况看,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潜力巨大的市场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有利条件。但中国的差距和劣势也是明显的,突出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后发劣势和制度性后发劣势。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后发劣势,中国也就无法建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炜
    2003, 6(2):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中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与经济活动,触发了新的国际分工的深化,人类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空间大大拓展;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才能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文章结合新实践,探索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政府改革与管理战略调整、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创新与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城市与区域管理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成全
    2003, 6(2): 99-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必须具有实证精神,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理解。事实上,在经济学界,占多数的意见是:经济学尚未成为一门合格的科学,但正走向科学。依我看来,经济学更主要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它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从人文精神这一高层次来理解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德旭 高伟凯 王轶强
    2003, 6(2): 103-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其生存状况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发展。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加速,证券公司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本文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困境、发展策略和发展取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衡
    2003, 6(2): 11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并购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并购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成长。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并购后企业资源整合不力则是主要原因。企业只有重视资源的整合,成功完成并购后资源的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并购的初衷。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批改
    2003, 6(2): 117-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金辉
    2003, 6(2):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智环
    2003, 6(2):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丽娟 王旭涛
    2003, 6(2):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加华 喻进
    2003, 6(2): 123-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母涛
    2003, 6(2): 124-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丹
    2003, 6(2):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国才
    2003, 6(2): 12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小东 王倩
    2003, 6(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