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04, 3(1):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近代科学产生和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前,谈不上有真正的科学知识的合并于生产和科学力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18世纪以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标志着科学向生产要素、生产方法转化和被合并于生产过程的时期的到来。知识积累是一种生产力,达到一定临界点的知识积累,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内在力量。积累———创新—再积累———再创新的累进式发展,是知识进步的规律,也是知识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规律。信息革命和当代知识密集的高技术生产方式的到来,标志着人的智能开发和人类向发达的智能人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卫兴华
    2004, 3(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拓宽生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在不违背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加强对生产工具特别是先进工具和机器设备在财富及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韩玉军
    2004, 3(1):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立服务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在分析服务经济思想史的基础上,提出要对古典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即要消除“两分法”(把人类劳动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把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通过对服务价值的实质进行理论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服务劳动过程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培兆
    2004, 3(1):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伊始,就出现供给过剩和需求过剩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商品仓储增加,另一方面是银行储蓄增加。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低水平的不良供给抑制有效需求的结果。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供给管理是必须的。现在所说的扩大内需,实际就是供给管理的内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宋玉华 任志祥
    2004, 3(1):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周期的影响,指出整体性、持久性的冲击将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暂时性的外生冲击对中国经济有影响,但不会太大;中国经济的长期运行趋势不会轻易改变。同时提出了建立冲击预警机制和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增强经济系统抵御和化解冲击能力等一系列应对外生冲击,确保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策略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庄宗明
    2004, 3(1):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认为,随着一国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该国经济增长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将日益加大。然而,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却一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和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中保持强劲增长。本文试图从中美贸易和投资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美国经济波动的相关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德元
    2004, 3(1):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国情决定着,即使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到完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程度,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也只能走“小农集约经营”的现代化之路;农地“规模经营”终究是希望田野上的“星星之火”,它不可能形成“燎原”之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经济学家》编辑部
    2004, 3(1):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 勇
    2004, 3(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理论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本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云波
    2004, 3(1): 5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农村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中,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农业的比重则逐渐缩小。由于在这一过程中,产值转换的速度远远快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因此二元反差随之形成并逐渐扩大。计量分析表明,从1978-2001年,以二元反差指数衡量的二元经济转换对拉大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农户所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差异也是增大农村收入差别的重要因素;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对收入差别的扩大也产生了“阶梯式”的推动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楠
    2004, 3(1):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垄断了中国同行业市场。之后由于国内同类竞争者的形成、多家跨国公司进入、进口商品大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开始向竞争性转变。这种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结构的影响不能纯粹的界定为垄断性或竞争性;引进外资时,不必担忧跨国公司在市场上会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对国内企业具有带动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杰
    2004, 3(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虽然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优化了制度安排、缓减了就业压力、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并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包括加剧地区和产业结构偏差、增大金融风险、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及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等负效应。客观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有助于采取有效对策,扩张正效应,减少负效应,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谊浩
    2004, 3(1):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仅就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分析来看,包括有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一般性影响和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两方面。其中,前者集中表现为心理—行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传统,后者具体表现为不同心理学流派对经济研究的差异性影响效应。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泽荣 何军
    2004, 3(1): 7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政策是包含货币数量政策和货币价格(利率和汇率)政策的一个系统。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将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了货币数量政策与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建军
    2004, 3(1): 85-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的M2/GDP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角度出发,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提供了一个解释。指出,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对拉动GDP作用甚微,进而造成M2/GDP逐年上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田護
    2004, 3(1):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扩大财政支出以求改良经济结构,但陷入财政危机。小泉政权认为没有结构改革就没有经济增长,在刺激民间需求的制度改革中优先处理不良债权,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制度改革与既得权益相抵触,因此有必要以强化日本作为投资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为指导原则,再造小泉的改革计划,确保使改革成为可能的政治状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建国 李文溥
    2004, 3(1): 95-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许多国家对电力行业进行管制改革和重组,以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然而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电力市场化改革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以2000—2001年加州电力危机为例,对电力管制改革所引发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并就我国的电力改革提出了风险防范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萧灼基
    2004, 3(1): 112-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富有
    2004, 3(1): 115-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章和杰
    2004, 3(1):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宾
    2004, 3(1):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光明
    2004, 3(1):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晓鸣 吴永红
    2004, 3(1):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洪友
    2004, 3(1):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卫军
    2004, 3(1):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