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刁永祚
    2004, 1(4):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而发展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三是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归宿。没有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创新,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现。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魁伟
    2004, 1(4):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伟
    2004, 1(4):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主要强调的是各种资本的混合,而非只是所有制的混合;同时还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并对股份制以新的定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金富
    2004, 1(4):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社会所有制;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规定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应当是以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社会联合为基本特征的各种劳动者股份所有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童文胜
    2004, 1(4):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腐败行为的界定、腐败行为的产生、以及腐败行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全瑞
    2004, 1(4):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种生产要素如何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份额,历来是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点,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以回顾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为切入点指出其缺陷,以经济学家对剩余认识的变化来展示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化,以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成果为借鉴来发现收入分配理论的最新进展,目标是使我们对经济世界中的分配如何运转有比较充分的理解。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子标
    2004, 1(4):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五类要素具备参与分配的可能性,它们分别是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以及社会资本,个人所拥有的这五类要素报酬的总和构成个人收入。由于经济增长对个人拥有的各要素数量及其单位价格变化的影响不确定,所以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的变动,从而收入分配的变动的关系也不能确定。由此决定,收入分配变动既有独立于经济增长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一面;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正相关的一面与负相关的一面。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山松 余恩荣
    2004, 1(4):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配原则是对分配关系的高度概括,它至少涵盖分配的本源、分配的归属、分配的尺度和分配的规范评价等四个层次,作为对此进行解释的理论也体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试图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或说明分配的原则是不现实的。构建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原则的理论基础要将劳动价值论、要素所有权论和要素贡献论结合起来。劳动价值论有助于说明分配对象的来源,揭示分配现象的社会本质,同时也能为评判分配的公正性提供依据;所有权理论则正确地解决了收入分配的最终归属问题;要素财富论为分配份额大小提供了理论说明。三个理论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共同概括和说明了分配的表象和本质,从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论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任治君
    2004, 1(4):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现象,其实质是资本正在经历的全球扩张过程,其内容是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及其优化配置,而世界贸易组织则为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制度保证。要素的国际流动促进并加速着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存在加剧的趋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昭玲
    2004, 1(4):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造成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但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确定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不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惟一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不同方面会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的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体看来,经济全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国家间收入的差距,而对一国内部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两方面的;能否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取决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鲁芳
    2004, 1(4): 6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休闲经济研究是国外学术界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本文对国外学术界100余年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轨迹及其主要成果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以前的研究成果予以简要评述,以期这一工作能够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俊婉 苏新宁 邓三鸿
    2004, 1(4):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02年五年间经济学论文的统计分析,从发文和被引两个方面考察了经济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机构、论著和作者等,以期对了解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经济学期刊、机构、论著和个人的影响力提供一个依据,从而为促进经济学研究、推动各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参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宇
    2004, 1(4):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把企业产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界定明确的权利和约定,另一部分是契约中无法界定清晰的权利。前者是劳动力与资本签约的前提和框架,后者是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在契约框架内的权利分配与竞争;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决定二者关系的内在机理和转换方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绪缨
    2004, 1(4):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纠正了论坛上长期以来对“人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并在认识上使之进一步深化了;接着对怎样培育创新能力,激活“智力资源”作了较深入地论述;进而对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进行了经济学剖析;最后探讨了怎样对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计量进行方法论上的创新及其具体应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守国
    2004, 1(4):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科斯定理的实质及其学术纷争,以及产权界定与企业效率的关系等,同时针对产权界定,提出了产权界定的最优度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锡良 郭斌
    2004, 1(4): 97-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问题,认为银行贷款融资因在信息生产和监控方面比企业债券融资更具比较优势而成为企业债务融资的首选,企业债券融资更适宜于一些特殊的企业群体,企业债券的大力发展有赖一定的市场条件,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正 陈家泽 屈锡华 余阳 汪欢欢 吕萌萌
    2004, 1(4):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吃饭财政”、加重农民负担以及沉重的乡镇债务,是乡级财政体制的“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内在扩张本质的充分表现,而财政自筹制度则是乡级财政的扩张冲动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惠雄
    2004, 1(4): 109-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人的夸张贴现与中国居民的超储蓄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运用传统的贴现因子与消费等待理论,已经难以作出较为彻底的解释。本文认为,消费者跨时选择行为和耐心程度不仅仅受利息、遗产动机、消费偏好、通胀预期等因子的影响,在更为基础的方面,还受消费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成本支付与收益边际均衡规律决定。根据本文的研究,要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率,推动就业市场发展和切实提高普通劳工的工资水平是一个值得首选的制度安排,同时,还有赖于年轻一代的消费成长,这一结论暗示着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可能仍然是未来中国难以避开的选择。而弱化美元则是解决美国居民的夸张贴现消费现象、稳定国际经济秩序、减少全球经济运行风险的一个有效手段。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屈演文
    2004, 1(4): 1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可侠
    2004, 1(4): 117-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先锋
    2004, 1(4):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慕刘伟 张怡
    2004, 1(4):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牛向东
    2004, 1(4):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纪尽善
    2004, 1(4):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晓鹰 罗晓芹
    2004, 1(4): 125-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宪平 石涛
    2004, 1(4):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政权
    2004, 1(4):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