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钱津
    2004, 1(5):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以稳健的步伐走向市场经济之后,对个人收入最为关注的是其合法性,而不再是传统体制下所强调的劳动性,非劳动收入将在社会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各个层面上大量涌现。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的生产领域,非劳动收入仍然是不涉及按劳分配原则的。而在非生产领域,人们需要从财政关系、生活关系、亲友关系这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非劳动收入的存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武建奇 张润锋
    2004, 1(5):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曾三次扩大生产性劳动的概念。依照马克思以劳动是由使用价值运动引起还是由单纯的价值运动引起为标准来区分“生产性劳动”和“交易性劳动”的方法,作者借用现代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思想,得出并非所有服务都是生产性劳动的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国勇 徐长生
    2004, 1(5): 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两种最主要的优势,由于两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其本质内涵也由此决定。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朝明 杨玉明 岳书敬
    2004, 1(5):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在我国的经济增长进程中,处于领先的区域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追赶区域为“环渤海湾”地区,后开发区域为“东北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在国内区域竞争的博弈中,哪一个区域能够获得领导者地位,最终将取决于区域内工业部门的竞争力,包括工业竞争力指数、专业化程度和区位商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波 袁开洪
    2004, 1(5):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大幅上升,而同期国内石油供给却很有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极大的能源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本文通过建立封闭———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石油价量&进出口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石油供需缺口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石油供需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潜在危害,并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邢孝兵 徐洁香
    2004, 1(5): 3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政策随工农业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农业贫困化问题。由于国家对农业投入近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增长,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的调整只能是着重于改善结构、提高效率,在有限的补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林远 黄善明 杜伟
    2004, 1(5):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鉴有关理论,构建城市土地租金与价格随城市扩展而变化的动态模型,分析了静态模型下与动态模型下的城市土地租金与价格的不同构成,以及城市扩展进程中土地租金与价格的变动趋势,并应用理论模型对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的部分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自铎
    2004, 1(5):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加快城市化和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在二者中谁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学术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对有人提出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看法提出质疑,作者认为二者是一个相互推动的渐进过程,就当前而言必须首先要解决城市化相对工业化的滞后问题;并指出确立这一认识对刚刚打开城门,开始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很有必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允生
    2004, 1(5):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轨经济中,因为制度转型成本存在而出现税收超增长现象是正常的。在中国,由于权力制衡机制弱化导致制度相关人自我激励①,从而使激励成本过快上升与税收超高增长。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制度相关人行为,降低激励成本与税收增幅。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秋成
    2004, 1(5):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需求增加;视第三产业为社会富余劳动力的“收容所”,认为提前退休或低龄退休能缓解就业压力;把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看成是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可行方法等。走出认识误区,是制定有效政策、促进中国就业和再就业及实现可持续就业的关键环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有根
    2004, 1(5):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案例企业的债转股协议,发现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对债转股企业治理的积极参与,导致构成企业控制权的股东投票权、董事会权、职工参与权、优先转让权、剩余现金流权等都体现出强烈的权力制衡关系和保护弱势股东的特征。各投资主体平等地参与董事会决策权是构成共同治理模式的根本基础。改善债转股企业的治理质量,应在继续发挥政策效应的同时逐步强化市场原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毛艳华
    2004, 1(5):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集群现象与“中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理解企业集群化成长对中国工业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全面认识企业集群效应的现实经济意义。本文认为,企业集群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组织网络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实现农村工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发挥企业集群效应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挑战、加快集群化成长、提高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培育产业文化环境等战略性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云君 文启湘
    2004, 1(5):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类在创造和享受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吞噬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恶果。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先发展、后治理”进行反思,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提出的背景及我国现实发展条件的分析,对EKC提出质疑并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也没有条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走一条“成本内部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雷鸣 陈俊芳
    2004, 1(5):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般从交易过程的角度分析交易成本的构成,这种做法可以让人们对交易成本的构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很难对不同交易模式的交易成本进行比较。本文认为,交易成本的产生根源于社会分工导致的供需矛盾,具体包括供需的空间矛盾、时间矛盾、数量矛盾、产品估价矛盾、品质矛盾和供需信息矛盾。交易成本正是为协调这些矛盾而花费的支出。从供需协调的角度看,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谈判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五个方面,而不同的供需协调模式下这五个方面的成本都是可以比较的。在单一层面上,市场交易成本永远大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景宇
    2004, 1(5):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型经济学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转型经济学开始逐渐与其他经济学分支走向融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转型经济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正相反,转型经济研究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转型经济的起点———计划经济、终点———市场经济,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的发展途径,进而为完善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开辟道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仲平 蒋琳
    2004, 1(5): 88-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运用聚类分析等最新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以及相应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用以寻找应对加入WTO后商业银行竞争的战略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杜木纳娅·纳塔莉娅·尼古拉也娃
    2004, 1(5):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作者认为,经济科学要解决转型问题,危机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就应该吸纳自组织理论中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发展的最普遍规律,并与之融汇于一体。我们认为,自组织理论能够解答令我们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这里一定会是具体经济研究和普遍理论研究的结合点,这里也将是实用预测、经济模式和选择有效发展方式的科学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晨
    2004, 1(5): 10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主体兴办的特点,外部力量的介入及其程度成为其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官办色彩,制度安排不规范,农民主体地位不明显。由于普遍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扶持和内部制度缺陷,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活力不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其庆
    2004, 1(5):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它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新自由主义经历了“由经济学理论嬗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过程,不能将作为学术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同政治化、范式化的新自由主义等同”。这个论断符合实际,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深化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认识。对新自由主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军胜
    2004, 3(5): 116-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悦
    2004, 1(5):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丰兰
    2004, 1(5):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甘时勤
    2004, 1(5):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谭运进
    2004, 1(5):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容
    2004, 1(5):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余明江
    2004, 1(5): 12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俭亮
    2004, 1(5):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