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2004, 5(6):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邓小平提出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实际是给有条件加快发展的地区提供充分发挥其发展潜能的机会,使较其他地区发展更快的地区从发展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由此为各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实践中对沿海地区经济加速增长起作用的不是允许其先富起来的政策本身,而是实现先富起来政策的机制。这种机制主要是率先市场化、国际化和工业化。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不是目的,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达到今天水平的条件下,一部分地区确实先富起来了,这时现实地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让欠发达地区也富起来的问题,体现了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科学发展观的衔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钟甫宁
    2004, 1(6):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DP是一个中间指标。GDP的数值及其增长率不能证明增长能否持久,当年生产的GDP仅仅部分满足我们的最终需要。人们为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既可能损害自身持续增长的基础,也可能损害GDP所服务的最终目标。应当对GDP的源泉、生产的目的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支出法GDP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分析。GDP仅仅是“诊断”指标而不能作为“考核”指标。如果作为“考核”指标,而且被考核对象又被赋予经济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则GDP这一指标就必然被误用、滥用并带来严重后果。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殿生
    2004, 1(6):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下,确立现代社会保障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极其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既反映了我国高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内容,又突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更公平的社会,公平优先应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国情以及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教训,在概念使用上,“全面小康社会”优于“福利国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恩富 陶友之 孙明泉
    2004, 1(6):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3年1月28日,《光明日报》记者访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张其佐博士《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已曙光初现》一文发表后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文所提出的原创性和开创性的观点,引发了《光明日报》组织的一场参与面广、争论激烈、备受经济学界关注的争鸣。《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否已曙光初现》,涉及的面很广,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对它的内核、意义与不足进行了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2004, 1(6):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方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缔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实践,就是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与贯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汤在新
    2004, 1(6):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要点有二:一是依据经典作家的论述,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定“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二是依据当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新情况,论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将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尚长风
    2004, 1(6): 45-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公共品都是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与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公共品缺位表现在很多方面,甚至基本的公共品也十分缺乏。这种状况的出现,既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又与政府执行的多项制度直接相关。改变农村公共品严重缺位的现状,从短期看,需要进行制度变迁,通过对当前农村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农村公共品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从长期看,需要在农村地区的凝聚效应形成以后,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准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鄢军
    2004, 1(6): 5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行的公有产权制度约束下,个人或利益团体获得对土地的终极占有或使用权有四种基本模式: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模式,发包转包模式,以企事业单位名义占有模式和通过政治权力占有模式。本文分析指出,这四种模式将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发生重大的演变,土地的使用权将向个人及相关利益团体集中。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权衡
    2004, 1(6):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收入差距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平等程度要比中国严重,但是美国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不大;而相反,中国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大小不同,特别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公共政策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决定了美国居民收入有较快的流动性,从而使得美国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得到大大缓解。缓解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实途径是,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通过提升和加快居民收入流动性,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压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惠宁 霍丽
    2004, 1(6): 6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作出的贡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认了劳动在生产中的首要地位,为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权益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撑,充分肯定了科技人员、管理者的价值和获得分配的权利。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率,但它不同于生产要素价值论所说的生产要素分配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秀云 冯根福
    2004, 1(6): 69-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国外最新分析方法,对我国民航业的市场结构特征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与已有文献不同的结论。目前我国民航业已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但其具有与经典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同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寡头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明显提高了民航业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寡头航空公司对市场控制力弱、干线与国际航线竞争过度而支线竞争不足,加之各寡头航空公司缺乏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程度低、政府政策壁垒较高等原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航业市场结构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是:要提高我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深化民航业的改革和提高民航企业的管理水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倩肖
    2004, 1(6): 7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新古典投资模型为基础,采用我国1979—2001年的经济数据估计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产生了替代效应。因而,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外资政策时,不应简单地假定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增加东道主国家的投资和生产能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玉珍
    2004, 1(6):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衔 程民选
    2004, 1(6):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债务融资的国民负担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含有非排挤性投资的政府跨时预算约束,从而证明了政府非排挤性投资的积极作用。同时,根据多马的研究范式,进一步给出了含有税收增长率的最大可承受国债规模的决定条件,并对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赤字规模超出国民经济可承受范围,我国的财政政策仍然有相当宽余的实际运作空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忠
    2004, 1(6):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提出市场产权概念,将上市公司独有的入市权力,包括入市融资和入市交易这两方面的权力,称之为市场产权,分析了市场产权的特征和与知识产权的异同,计算市场产权的价值,并以市场产权理论为基础,计算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理论价格和交易价格。同时还运用市场产权理论,分析全流通问题,提出“回购+增发”这一实现全流通的新途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梅
    2004, 1(6):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行为”是指一个公司的资源被转移到其控股股东手中,这也是一种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和分散的少数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发生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圈钱”行为(钱从小股民手里流向上市公司,继而进一步流向大股东手里)便是这一类“代理人问题”的具体体现,中国特有的异股同权现象强化了大股东的这种剥夺小股东行为的动机,并且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经营运作以及利润分配等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辅靖
    2004, 1(6): 11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董辅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经济研究生涯中,涉猎的范围很广,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建树。特别是在1978年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在我国一些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上,他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成玉
    2004, 1(6): 11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俭
    2004, 1(6):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子君
    2004, 1(6):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邵农
    2004, 1(6):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家强 唐代盛 蒋华
    2004, 1(6):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