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诗白
    2005, 6(2): 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只有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达,然后才能有文化的昌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品作为商品生产对群众性的文化生产劳动积极性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生气勃勃的文化大生产、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和繁荣、促进现代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经济杠杆。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的基本要求是:(1)完善的艺术形式与健康的意识相结合是文化生产固有的要求;(2)搞好艺术使用价值的创造和消费者心态相对接;(3)确立起文化生产适应于市场需求的观念。文化生产有两种模式:生产与需求良性循环与不良循环。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出现的庸品排挤良品现象和“市场失灵”,其深层根源是商品性文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艺术、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矛盾。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进文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但也有诱发文化艺术活动畸化的负效应。在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中需要搞好兴利除弊,其关键是:构建起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建斌 杨思远
    2005, 6(2):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进步对商品生产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现有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创新产品。囿于历史局限性,传统劳动价值论只考虑到第一种形式。在创新时代,我们应该结合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一般性和创新产品这一科技进步新形式,实现传统劳动价值论向现代的转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季正松
    2005, 3(2):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唯物史观是认识、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方法。传统劳动价值论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本质上是体力劳动价值论,它将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被脑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价值论代替。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文启湘 冉净斐
    2005, 6(2):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消费系统均衡的角度出发,运用一般均衡原理研究了消费系统实现均衡的和谐机制,探讨了消费者在和谐机制运行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分析了消费和谐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最后指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对于科学发展观和消费和谐论的重要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俞宪忠
    2005, 6(2): 3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和普适论断,并不仅仅指向自然科学,而更要同时涵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均与生产力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并对生产力状态具有相同甚至更强的解释力。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自然科学是生产力之父。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作的完全自然科学化的偏狭认知和错误理解,既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本旨意和生产力发展的真实轨迹,又背离了现代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内在要求。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而共同构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规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先海
    2005, 6(2):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画卷中兴衰交替、后来居上的“典型化事实”出发,以前沿生产函数(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包括“资本积累———效率增进———技术创新”三要素的蛙跳型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每一种蛙跳型式的运行机理及其动力转换进行了阐释。同时还指出了理论框架所蕴含的多方面的政策涵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在余 郭军盈
    2005, 6(2):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减速,工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出现需求约束型工业化特征。本文运用1981—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对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假说。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内部与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异持续扩大是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品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广汉 曾奕
    2005, 6(2):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的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模型,根据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数据,分析证明CEPA的实施使香港内地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可使两地都得到正收益的结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金喜
    2005, 6(2):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将制度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等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特定企业制度安排的适用边界,企业制度更替对相关制度产出规模相容性的依赖,以及转换成本对企业制度演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企业制度变迁的飞雁模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晓亮
    2005, 6(2):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很不完善,很不规范,转型还没有转到底。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应是全方位的、全面的转型,现在是到了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认真而又谨慎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凤林
    2005, 6(2):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吸收了西方劳动经济学和企业理论的新成果,论述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重新审视了我国以往的就业体制改革思路及其成本与收益,提出发展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当前深化我国就业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并阐述了若干具体的操作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国平 邱风 唐勇
    2005, 6(2):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进入单体城市点状拉动向区域城市组合联动切换的阶段,应不失时机地由单体城市各自为战的扩张式经营转向区域城市做强做优的协同式经营。区域城市经营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面,注重的是城市资源的存量盘活、增量拓展;区域城市管治则是其制度层面,注重的是城市建设秩序的理顺和合作机制的完善。这是本世纪驱动中国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本文认为,时下中国,尝试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并提出从合作框架、协调机制设计和公众参与管治三个方面着手区域城市的一体化制度安排。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涛 李定胜 张蕾
    2005, 6(2):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金融市场组织成长角度入手,深入剖析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特征,揭示影响西部金融市场组织成长的因素,从而探索加快发展西部金融市场的有效途径,为西部地区走出经济发展与金融成长的恶性循环怪圈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磊 谭晓梅
    2005, 6(2):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国经济学界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经济理论的探讨,不断推进经济理论的创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开设7年来,总结其中的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三个意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不断推出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严谨的力作,保持和光大自己鲜明的栏目特色和学科优势,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建设名栏的目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晓林
    2005, 6(2):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国经济社会建设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不仅警醒人们关注人民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而且对理论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任务。由于科学发展观难以从传统的和主流的经济理论寻求直接的、完全的理论支撑,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之丰厚的人本内涵,以及作为非主流经济思潮的西方人本经济学的合理内核。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本经济学研究,可以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安岗
    2005, 6(2):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流经济学对历史方法存在很多偏见。事实上,经济学历史上每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总是历史方法与抽象演绎法结合得最好的时期;在前古典、古典、新古典时期和20世纪以来,历史方法经历了四次与抽象演绎法的大融合,推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新华 线文
    2005, 6(2): 10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关文献进行简要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要充分顾及中小企业的需求,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一制度供给上国家应坚持渐进逻辑,同时要为民间金融正名,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开放条件和区域统筹在转轨经济中的重要性,本文对相关的研究做出了初步的展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庆祥 景乃权 徐凌峰
    2005, 6(2):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基于资本市场理论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在我国现阶段,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这表明采用基于资本市场的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国具备一定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英隆
    2005, 6(2):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淼峰 陈龙乾
    2005, 6(2):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子坚
    2005, 6(2):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永兵 南振兴
    2005, 6(2):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喻卫斌 叶祥松
    2005, 6(2):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