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罗伯特·W·福格尔
    2005, 6(3):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富裕国家的经济本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文章提出“技术生理演变(technophysioevolution)”概念,即快速技术变化和人类生理进步的协同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消费结构和工作休闲时间分配的改变;(2)经济和家庭产出分配方面受高水平经济成就的影响;(3)全球市场迅速急剧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科技服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郝臣
    2005, 6(3):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投入和产出之间转换的“黑箱”,分析了在给定制度条件下技术因素对企业最优生产的影响。西方非主流企业理论和主流企业理论都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本文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西方企业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判,并指出马克思早在科斯等人之前就历史和逻辑统一地分析了企业的性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春 陈孝
    2005, 6(3): 14-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企业在产生高收益、高效率的同时也蕴藏着高风险,这就需要公正地评估虚拟企业的投资价值,以便于虚拟企业的客户、投资人以及相关利益者了解虚拟企业的价值所在,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应充分了解虚拟企业的基本类型和关键要素,并对虚拟企业价值进行剖析。在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建议以收益现值法为主要方法,辅以成本法为参考,同时在条件许可时也可采用市场乘数法,并以虚拟企业核心能力为评估重点,根据被估企业的具体状况和评估要求来因时因对象制宜,从而达到评估的目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航
    2005, 6(3):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关于纯粹利他,生物学存在着很大争论,至今没有圆满的解释。本文在“合作剩余”和“生物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能够解释纯粹利他行为的模型,并利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行为内在的激励机制作出了说明。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晓雷
    2005, 6(3):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科学方法论视角讨论了经济思想史学科及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技术性要求。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作为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以实现分析技术的积累和理论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要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乔榛
    2005, 6(3):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玻 辰马信男
    2005, 6(3):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论温饱社会还是小康社会,农民种粮积极性始终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正确认识它与财政支出、农民增收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关系。建立使农民能够从粮食生产中获得持续增加的、可预期收入的有效机制,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然政策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彭代彦
    2005, 6(3):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粮食产量的适度增长和在较高水平的稳定,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现有的向农民提供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旨在提高种粮比较收益的措施尽管对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克服农忙季节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不能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潜力。本文认为,为了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潜力,有必要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国敏
    2005, 6(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总是与贫困相伴随,且呈正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破坏作用日益加重,从而导致一部分农村人口处在贫困线上,或使一部分已经脱贫的人们重新返贫,使得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本文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现状及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提出了减灾与扶贫相结合;国家财政投入和农业保险相结合;“教育扶贫”和“移民扶贫”相结合;脱贫与巩固温饱相结合的现阶段农村扶贫新思路。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朱明熙
    2005, 6(3):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四年了,在对西部大开发的探讨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西部大开发应当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甚至是“弱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思路。而本文则从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西部发展的现实条件约束和在此条件约束下所决定的东西部投资回报率的差异,以及西部大开发以来东西部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事实出发,论证了西部大开发不能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甚至是“弱政府,大市场”的发展机制,而必须实行“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调节为主导”的发展机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爱棠
    2005, 6(3): 69-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哈贝马斯批判诠释理论,描述和分析了在下岗失业救助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失灵”现象及利益相关人针对下岗失业者择业观的争论,反思隐藏在这些矛盾现象背后的主流价值观和工具理性误区对社会救助政策研究、实施及评估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沟通理性”对重新理解下岗失业救助政策研究和政策实施方式的启示。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春辉
    2005, 6(3):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城镇贫困人口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消除城市居民中的贫困人口,本文分析了产生城镇居民贫困的宏观状况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城镇贫困的八条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永志 郑若娟
    2005, 6(3): 83-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族企业历史悠久,至今依然是国内外最广泛的企业组织形式。本文以中国的家族企业制度为对象,客观分析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家族企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效率,研究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进而探讨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与环境改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从才 张为付
    2005, 6(3):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发展规划反映政府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对国家、区域、城市发展前景的预测以及政府的愿望和意图,但是计划和规划的实现程度和实施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制定规划中应坚持不同的原则。本文主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作用、规划的主要类型和制定规划的原则,为各地区制定“十一五”规划作参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振国
    2005, 6(3): 96-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以来,全国、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的收入分配差距快速扩大,并产生了影响投资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扭曲少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动摇部分人对改革的信心和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念,增强社会离心力等负面效应。因而政府应制定调节目标和步骤,加强立法和制度创新,依法加大取缔打击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扶助低收入群体、扩展中收入阶层等,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大安
    2005, 6(3):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融市场化引发了投资选择行为的不确定性。个体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理性选择行为是由政策、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性导致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有关理性选择和非理性选择的基本思想,通过对金融市场中的个体非理性选择一般模型的分析,重点探讨了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个体非理性选择受政策因素影响的复合函数模型,力图在理论层次上概要说明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个体非理性选择的成因过程及其机理。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晓鸣
    2005, 6(3):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由增加供给转变为提高效益,传统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严重挑战,农村和农业发展对资金要素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强。然而现实表明:由于农村正规金融组织功能不全、农村合作金融明显缺位,农村金融抑制变得更加严重,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极为困难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崔建军
    2005, 6(3): 113-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梳理了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从币材、经济体制、货币供给结构、货币供给机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货币供给的性质。其研究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兼具内生性和外生性,它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正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前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亚玲
    2005, 6(3):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任保平
    2005, 6(3): 12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武 刘艳
    2005, 6(3):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贺尊 汪小勤
    2005, 6(3):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