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黄范章
    2005, 6(4): 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要认清当今时代给予中国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并且我国在新世纪初期应该并且能够履行的历史责任。不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看,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中国在新世纪最初的20年内定将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丁任重
    2005, 6(4): 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工业化早期阶段所带来的种种破坏性后果,引发了人们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严重关切。1972年《增长的极限》一书所引起的世界性的争论,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科技进步能不断发现新的能源与资源,但在每一个特定的人类社会阶段,能源与资源危机总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改变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江永红 张燕喜
    2005, 6(4):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最初源于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由于坚持“见物不见人”的方法论,现有理论主要强调人口规模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没有突出人的素质和质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有可持续发展只是一种初级发展战略。随着人的素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原有理论存在不足,需要丰富和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资树荣
    2005, 6(4):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必然性,但一些现实因素影响制约着这种关系的建设。就目前而言,经济增长与发展对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把双刃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趋利避害,既致力于发展经济,又努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邹世猛
    2005, 6(4):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军事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关于军费规模及其增长问题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国防战略调整,军费规模与增长再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总结理论界关于军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军费合理规模的确定、军费增长模式、军费规模与增长的特点以及军费增长预测等研究成果,试图为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进行军事经济保障理论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骏 杨波 余子鹏
    2005, 6(4):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世界主要经济体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上升,导致今年年初全球铁矿石价格比2004年上涨71.5%,而同期我国国内铁矿石供给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需求,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到极大的资源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本文分析了世界与中国铁矿石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建立了中国铁矿石供需模型,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铁矿石供需缺口进行研究,并从国家长远铁矿石战略的角度,提出中国当前应采取的策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宇峰
    2005, 2(4):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力图在有限理性实现程度这一命题的新古典批判基础上,找到一个更为现实的理性研究支点,以融合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之间日益决裂的理论罅隙。同时,也给出了有限理性实现程度这一支点性命题可能发展的前沿展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包小忠
    2005, 6(4):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①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结合中国的现实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变成一个包括三个阶段的模型,在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之前还有一个阶段向右上方倾斜,如此,刘易斯模型就能够解释不久前中国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民工荒”实际上是由于工资粘性造成的一种假象,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并没有错误。对企业来说,提高农民工名义工资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基本措施,本文也认为农民工工资提高是一件大好事,但部分没有能力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必须实施战略、战术的调整,甚至转进内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勇
    2005, 6(4):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主张通过立法全面取消现存二元户籍制度的呼声很高。本文对此持保留态度。从转型视角看,改革户籍并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破旧立新,户籍的全面放开不仅不能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反而会给城市带来混乱和破坏。本文认为户籍放开宜渐进有序:逐渐降低城市户口“含金量”,改善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机制,并且户籍放开应按城市区别对待,走增量之路,不能搞“一刀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课题组
    2005, 6(4): 6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制度供给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有限,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不是一般地提出使农民增收,而是必须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稳定达到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因此,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真正缩小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突破口是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制度创新,而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推进,必须依赖于户籍制度、农村金融、土地制度这三个方面的创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丽民 陈惠雄
    2005, 6(4):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城乡居民快乐感、社会满足感、收入满足感及幸福度自我评价水平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为:农村居民的快乐感、幸福度、社会及收入满足感等各方面的自我评价水平均低于城市居民,且除快乐感外,其余各项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对浙江省城乡居民苦乐源分布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居民的家庭环境处于劣势;工作压力给城乡居民带来的痛苦多于快乐;收入对农村居民的苦乐感的影响比城市居民强烈;农村居民的闲暇需求少于城市居民,城乡发展依然处于不均衡状态;环境因素是影响城乡居民苦乐感的外端因子,敏感性较弱。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涂文涛 方行明 周光芝
    2005, 6(4):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经营城市”运作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流行起来,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负面效应,因而成为目前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促使“经营城市”健康地发展下去,应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及政策、法规的配套,明确经营城市的主体与政府行为的边界,逐步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及科学的决策机制,从而加强对短期化行为的制约和约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健 胡家勇
    2005, 6(4):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作了比较,分析两国原来存在的非正式网络在两国不同转型方式下对转型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承认扩展信任对经济发展和转型重要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国转型的缺陷,指出规范政府行为和建设市场支持性的正式制度对转型过程中实现扩展信任的重要性。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满仓 赵守国
    2005, 6(4):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透明度是民主社会中更为广泛的公众知情权和政府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财政透明度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文通过对财政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认为财政透明化作为政府治理变革的核心,对于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有积极性影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更多领域内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政府治理再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晓峰
    2005, 6(4):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与开发活动(R&D)是科学技术活动的核心,政府支持科技进步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干预市场中的R&D而实现的。根据公共财政理论,R&D产出品的公共产品属性的强弱决定了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小。当前,我国R&D在财政支持的力度和结构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合理界定R&D的财政支持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持结构、丰富财政支持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策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明龙
    2005, 6(4):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赶上先进地区,必须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逐步形成以优势产品为主干的区域产业体系,以及相应的生产基地、技术条件、企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挖掘特色产业潜力,整合区域经济优势,发展更多更好的差异性产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栾天虹
    2005, 6(4): 106-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这一制度环境,利用博弈模型考察了企业家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利用外部监督股权的选择以最大化预期总收益的过程。研究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好,企业家可以容忍(选择)的外部监督股权比例就越高,但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差的国家和地区,相对于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第二大股东的外部监督股权则由于股权比例相对较低而弱化。文章通过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的比较分析,实证研究了第二大股东股权结构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两个理论推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凯
    2005, 6(4): 112-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服务业到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拖累,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对国外有关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系统介绍了后工业社会、新工业主义等各个流派对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主要观点,并加以评述。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程实 陆志明
    2005, 6(4): 11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海滨
    2005, 6(4):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窦玲
    2005, 6(4):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曹雷 陈士辉
    2005, 6(4):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厚明
    2005, 6(4):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卫华
    2005, 6(4):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