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钧 杨静
    2005, 5(6):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人”假设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本区别所在的重大理论问题,作者从新的角度揭示它的实质,指出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区分了“经济人”与“人格化资本”两种不同概括的本质区别,以期揭示“经济人”概括研究方法上的唯心史观本质。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姚震宇
    2005, 5(6):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自由市场经济所内含的个体经济理性张力下,集体主义存在两大问题:集体主义何以可能(内部效率)和集体主义何以必要(外部效率)。通过分析,一方面作者指出简单摒弃集体主义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作者提出了“利益幻象”的分析范式,阐述在个体演化博弈话语下集体主义的可能性。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继国
    2005, 5(6):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有“发展”了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既充满无法解决的矛盾,又不能提供短期的分析理论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因此,应该对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进行重构,建立含有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宏微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新体系。重构的方向是在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基本方法前提下借鉴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对《资本论》的理论体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具体化”。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石玉顶
    2005, 5(6): 25-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起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且富有科学预见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程 徐滇庆
    2005, 2(6):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拓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本文根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具有市场容量,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新的农业产业,对玫瑰油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评估;认为通过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政府适当的扶持,玫瑰油生产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小平 孔喜梅
    2005, 4(6):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僵滞状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必须加快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而目前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发生率低,地区不平衡且具体情况差异大。本文认为,土地私有化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要构建一种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成为一种有效途径。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奚兆永
    2005, 5(6): 4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对汤在新教授的《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文提出了质疑。认为:一、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是从马恩到毛泽东、邓小平以及第三代领导人的一贯的观点,并且已经载入我国的宪法,是不可否定的客观事实;二、说《马恩全集》原文中没有“公有”,只有“社会所有”和“共有”,而后者“不否定个人所有”,是没有根据的;三、汤文在引述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及其阶段划分的论述是不完整、不准确的;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做出的正确规定,将其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违背了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论述,是错误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童卫华
    2005, 5(6):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假设前提下,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为什么乐意接受明显偏低的显性报酬(包括年薪、股权收入等)而不选择“另谋高就”的经济原因。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权收益来获得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时,国有企业这种控制权收益激励模式不仅不能达到有效激励高管人员的目的,而且会导致高管人员利用其实际控制权损害股东利益、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阻碍经理人市场的建立。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梁文森
    2005, 5(6):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体制、政策上敢于实践新思维;政府要简政减员节支,严惩贪污和非法牟利犯罪。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晔 刘志彪
    2005, 5(6):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文献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解释,主要集中于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制对选择产业投资方向的影响上。本文在地方政府官员晋升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心理变量,建立了一个基于古诺-纳什均衡的羊群模型,证明了在地方官员业绩比较的收益结构和风险规避倾向的条件下,如果博弈一方对某一产业投资价值的主观评价发生改变,或是某一产业的投资回报发生相对变化,将不仅引起自身产业投资额的改变,还会导致另一方同样反应和彼此的模仿投资行为,最终导致博弈双方的产业投资结构趋同。因此中国目前存在的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业绩竞争制和风险规避倾向,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根本原因。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继强
    2005, 5(6):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现有的企业理论对专用性资产的分析通常集中于专用性程度而对其他特性关注不足,尤其针对一些学者把资产专用性混同于专用性资产特适性的情况,考察了专用性资产特性对企业治理机制选择和组织剩余分享的影响。文章在将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中的“剩余”解读为“组织剩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专用性资产的特性,如资产的相对重要性、适应范围以及监督和计量的难易程度等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敬贵 蒋永穆
    2005, 5(6): 75-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用演化经济学的生物隐喻的方法,在分析了市场选择的内涵、作用以及在市场的“自然选择”下企业的适应性学习行为等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企业成长框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闫大卫
    2005, 5(6): 8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讨,强调了相对福利水平和政治市场的不均衡在制度选择中的重要性。由此,人们在制度选择时很可能会选择看起来对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而实质上并没有违背“理性人”假定。这就再次提醒我们在制度研究中应用效率原则应该非常谨慎;同时告诉我们,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政治市场具有内生性作用,引入政治过程对于破解制度变迁是至关重要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周万生
    2005, 5(6):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学习型城市和城市竞争力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构建学习型城市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学习力提高的传导,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学习型城市要以教育为支撑,立足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沈小波 林擎国
    2005, 5(6):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范式可以分为四类:收入贫困范式认为贫困是一种生活状态,在该状态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能力贫困范式声称,贫困的真正含义是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脆弱性范式强调穷人易于暴露在冲击、压力和风险之下,以及缺乏相应的防御能力。社会排斥范式则认为社会排斥能导致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失败,因而构成了贫困的重要方面。贫困范式的发展为反贫困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康宁 韩剑
    2005, 5(6):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上许多研究显示,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在长周期上也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的假说,并把它看作是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论文通过构建一个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重点考察我国不同省份之间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1978—2003年我国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要慢于资源贫瘠的地区。对此现象,论文用“资源诅咒”的四种传导机制作出解释,同时也为我国资源丰裕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袁正
    2005, 5(6):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综述了分工的一般理论,对斯密、马克思、杨格、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思想进行了归纳,对什么是分工、分工的起源、分工的作用以及分工的演进,进行了阐述。对分工理论的分析可以重拾古典增长理论的重要思想,即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决定于交易费用,因此有关降低交易费用的范畴都是分析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小明 李成
    2005, 5(6): 109-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背景下,通过对新加坡、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开放实践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到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从经济学视角解释了金融开放的影响。面对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开放,我国既要抓住金融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快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增强金融竞争力,同时需要严格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郑备军 陈铨亚
    2005, 5(6): 117-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于金富
    2005, 5(6): 11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