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现祥
    2006, 6(3):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制度分析既不同于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也不同于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制度分析可以成为一般制度分析范式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规律及其基本趋势,这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的、动态的制度变迁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冯根福
    2006, 6(3):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层出不穷和股市屡遭重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对公司治理理论流派划分、公司治理体系界定、公司目标确定和公司治理研究主线与研究方法等问题研究进展情况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独特的看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书静
    2006, 6(3): 2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时间观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经济世界的认知。人类时间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在经济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本文阐述了人类时间概念演化史,分析了内涵不同的时间观在经济学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时间观现代变革对经济学当前发展的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璐
    2006, 6(3):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时间的节约相当于生产能力的发展,也就等于必要时间的缩短和自由时间的增长,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思考。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一个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将来自于时间的节约,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将体现于人的发展。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有关节约思想的全新阐释,它对于指导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董全瑞 韩凤朝
    2006, 6(3):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复杂而多变的,这些相关因素既可能表现为正相关又可能表现为负相关,这表明政府的相关政策可能存在失效或失灵的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找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更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中,制度、组织、契约、教育、科技这五大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直接而长期的决定作用,但作用的发挥需要党和政府一系列供给措施的落实。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效军 欧名豪 李景刚 刘宏鲲
    2006, 6(3): 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区域间存在自然条件、耕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区域耕地综合生产力不同,因此耕地保有量也表现出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本文在对耕地保有量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和预测了2002年和2010年全国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川省包含重庆市)的耕地最低保有量和耕地赤字/盈余。通过分析发现:各省区在人均400kg、450kg、500kg生活标准和95%、90%自给率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耕地赤字/盈余。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何大安
    2006, 6(3):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产业运行格局理解为产业结构、组织和绩效所形成的特定状态、趋势及其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构成,而将其作用于就业结构变动所蕴涵的特征、趋向、过程及其机制,界定为产业运行格局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机理。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会与市场机制一起产生一种合力,从而塑造出既定的产业运行格局,而既定的产业运行格局对该时期的就业结构及其变动存在着机理的规定性。文章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了产业运行格局变化对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就业结构变动之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一般规定性作出了说明。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勇
    2006, 6(3):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给出经济紧缩的初步证据之后,文章从两种物价指数的背离入手,分析了实体经济中产业结构的不同特征,并最终追溯到经济增长模式,找到导致经济长期面临紧缩压力的根源。经济紧缩的压力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持续存在,它本质上是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的表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魏作磊
    2006, 6(3):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一个扩展的C-D生产函数测算了1984—2003年间FDI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工业的平均贡献率远远超过农业和服务业。如果剔除FDI的影响,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为44.0%,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受FDI影响较弱的印度相当。该结论可以对当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偏低现象给出一种解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向阳 徐翔
    2006, 6(3):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12%,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不同。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秦颖
    2006, 6(3):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萨缪尔森提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只是对公共产品特征的技术性阐释;公共产品本质上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物,其决定性因素是基于一定价值判断之后的社会共同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体现社会共同需要的制度设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文贤 傅颀
    2006, 6(3):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究竟是人力资本包含智力资本,还是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众说纷纭。由于概念含混,层次模糊,致使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缺乏共同语言,南辕北辙。本文以资本的内涵与外延作为逻辑主线,分析了以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模型和人力资本为中心的模型,从而构建了以智力资本、关系资本、结构资本为要素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清津
    2006, 6(3):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区分强偏好与弱偏好,来分析制度的演化轨迹。强、弱偏好对制度的演化有不同的影响。由于与生存竞争关系密切,基于强偏好的制度更容易服从于进化选择,好的制度最终将被普遍接受,从而在一个同一的环境内,基于强偏好的制度将趋同。相反,弱偏好则更容易多样化。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而且环境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对制度形成也关系重大。在开放的环境中,好制度更容易被选择;而在封闭的环境中,个人有可能将自己不好的偏好强加于社会,形成不好的制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朝全
    2006, 6(3): 97-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组织是介于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之间的一类新型组织,其生成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的特殊性。本文将组织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起来,对混合组织生成的制度基础、内在机制及其生成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初步解释了混合组织为什么存在的理论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慧声 何德旭 姚战琪
    2006, 6(3): 107-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试点和规范城市建设债券市场可以作为我国地方债券市场改革的突破口,也是缓解我国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本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有力措施。本文认为,城市建设债券市场的制度设计是针对所有地区符合条件的地方市政建设企业,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在西部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资金缺口较大、地方债务结构良好的城市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修改《预算法》准许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的体制背景、积极意义及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部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的模式选择、制度设计及相关设想。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秀山
    2006, 6(3): 115-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洪平
    2006, 6(3): 117-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叶国际
    2006, 6(3): 119-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方世建
    2006, 6(3): 12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高伟凯 毕淑青
    2006, 6(3): 122-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戴云波
    2006, 6(3): 124-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肖六亿 常云昆
    2006, 6(3):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金华 赵昌文
    2006, 6(3):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