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杨承训 乔法容
    2006, 6(4):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突出它的特殊性,而不能照搬以往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所有的经济学由于其任务和宗旨不同大体可分四种类型、四个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根据它的任务和宗旨,需要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分析其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及中国的个性,揭示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核心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理论规定性,进而全面展开,创立新的架构。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大权
    2006, 6(4):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它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作为民国时期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学社的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地位,产生了广泛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崇正 柳荫成
    2006, 6(4):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本质、形式以及总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到历史的系统研究,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还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尚缺乏,或远远不够。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从市场经济的层面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探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再生产的三个重要的一般规律,以及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燕燕
    2006, 6(4): 2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分析中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经济人”的涵义是否包含价值观,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沿着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追求自利的经济分析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人”已经转化为“社会人”;而演进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在其分析中已明确赋予自由、文化等超经济因素价值观的涵义。本文将理论逻辑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分析与价值观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毅
    2006, 6(4):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反映私人劳动的社会性特征,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绩效准则,是马克思对“看不见的手”本质的科学指认。相比于同等数量的独立手工业劳动而言,企业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符合价值创造与实现的客观要求。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卿前龙 胡跃红
    2006, 6(4):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休闲产业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休闲产业的概念和范围、休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休闲消费、影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策等几个方面,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转向建立休闲产业统计体系、揭示休闲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检验休闲产业的就业功能及其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上来,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振兴 刘培林
    2006, 6(4):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影响非农产业就业量的增长因素分解为:投资总量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投资总量的增长是拉动非农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效应以及要素替代效应导致了非农就业的下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汪锐 杨继瑞
    2006, 6(4):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土地整理工作,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总量与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城市土地整理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城市土地整理市场规则,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体现市场经济公开、公平、有序、竞争原则,以实现城市土地整理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邓玲 杜黎明
    2006, 6(4):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道格拉斯·C·诺斯
    2006, 6(4):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存在于一个动态变迁的世界之中,这决定了企业在决策时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企业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持续生存,就必须认清环境演变的意义,建立一套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制度结构,将不确定性融入到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去。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泽明 芮明杰
    2006, 6(4):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竞争优势决定于构成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环境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由区域空间即地理空间、经济空间、人文空间单元,以及经济时段单元构成。在不同的区域空间,不同的经济时段单元中,同质生产要素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量,在时和空单元组合变化时,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量也是动态变化的。本文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其进行逻辑论证,并经过实证验证,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是企业生产要素构成优势和时空环境引致的企业优势的动态变化。使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从资源论、环境论和能力论的单一视角,扩展到了多维,从静态拓展到了动态,从总体的优势研究,逐步向比较优势、竞争力等研究方向细化,进入理论研究的国际前沿。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郭继强
    2006, 6(4): 7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将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局限于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而对其他投资形式关注不足的现实,认为适应于现代经济生活相关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需要相关投入才会形成,这些投入也是人力资本投资不可或缺的形式,笔者将其概括为教化投资。经济转型过程凸显了教化投资的重要性。教化投资增强了人力资本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扩大个体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还提升了社会经济价值,增加了社会资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李双金
    2006, 6(4):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信承诺问题是转型经济体的一个重要问题。使承诺可信的途径有外生和内生两种。内生途径大体相当于博弈论中所强调的“声誉机制”,而外生途径则蕴含在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之中,包括信息、权力和资源的分散化以及充分的竞争等。本文将以转型经济中两类重要的可信承诺问题———软预算约束问题和棘轮效应问题———的有关模型研究来说明我们的观点。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平
    2006, 6(4): 9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文献由于缺乏货币制度及其变迁的分析框架,从而高估了私人电子货币所承载的货币自由化前景。货币制度原理解析表明,迄今为止,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私人电子货币。货币制度变迁中的激励不足,使得私人电子货币的出现并流通,面临着巨大的制度约束。抛开制度变迁框架后,进一步的货币替代效率分析,也同样得出了私人电子货币令人难以乐观的前景。虽然不存在私人电子货币带给传统货币政策的根本性冲击,但是,在“货币——银行”电子化的背景下,随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增强,利率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的地位将会明显提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家泽
    2006, 1(4):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符合逻辑地设计出科学的政绩观,把在军事斗争时期有效使用的官员层级结构(各级政府)的纵向委托——代理关系改造为真正快速和有效代表民意的横向委托——代理关系,这是政府的最大化目标与民众的福利效用目标函数趋同的基础条件。要设计出代理人“剩余索取机制”。以意识形态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与治理结构互动,进而追求在经济人范式基础上的激励——约束与个人效用函数中利他主义和自我约束的结合,这是除了法律之外有效防止“政府俘获”、寻租腐败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增强政府行政和决策程序信息流动性、提高透明度对“良政治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影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侯为民 孙咏梅
    2006, 6(4): 104-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不同资本并非同质不同量的关系,将“公有制形式”泛化以及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泛化,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混合所有制不能泛化为公有制,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形式。股份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性质上不能简单等同于公有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孙早 刘庆岩
    2006, 6(4): 11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环境与企业家角色,主要的发现是:(1)以企业家学历刻画的企业家能力的贡献并不显著,表明以往研究中企业家私人活动的作用可能被高估,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论”缺乏合理的经验基础;(2)地区市场规模、地方政府行为等市场环境构成因素与民营企业发展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间接支持了韦伯的“只有在拥有了一套恰当的制度安排后企业家才能变得活跃起来”的假说。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代光
    2006, 6(4): 11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桂娟
    2006, 6(4): 12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徐海鑫
    2006, 6(4):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超英
    2006, 6(4): 124-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小凡
    2006, 6(4):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