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美衍
    2006, 5(6):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微观角度讨论了市场经济内生的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市场化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若干特点,考察了“倒U型曲线”假说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科学性内涵和局限性,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吕景春
    2006, 5(6):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筑和谐社会与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劳动关系和谐的帕累托最优标准,认为雇主效率需求与雇员公平需求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并提出了创新利益制衡机制以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策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卓越
    2006, 5(6): 1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制度经济学在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之间左右摇摆,限制了制度理论的发展。以格雷夫为代表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在有限理性前提下,通过大量案例研究,提出了自己关于制度及其变迁的真知灼见:(1)克服两个“两分法”,发展了统一的制度概念;(2)将制度理解为博弈均衡,重点解释古典博弈论成为制度分析有用工具的条件;(2)研究制度在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存续、内生的制度变迁以及过去制度影响后续制度的原因和作用机制;(3)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互动的特定历史情景分析,将重复博弈理论与特定历史情景结合起来去识别制度,解释其出现、存续和变迁。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义梁 张嵎喆
    2006, 5(6):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理解和认识“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能力”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提出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产出能力、国家自主创新的扩散能力和国家自主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四个一级指标,且将一级指标细分为十六项二级指标。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顾乃华 毕斗斗 任旺兵
    2006, 5(6):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四种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然后,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最后,文章对论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文献进行了概括。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洪银兴 高春亮
    2006, 5(6):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新农村需要内生的持久的机制。城乡市场分割是我国新农村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性障碍,农民无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机制最为根本的是市场制度创新。创新的市场制度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地克服要素流动的障碍,并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保障农民收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许经勇
    2006, 5(6):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上形成新的思路与谋略,必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处于严重滞后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将从偏向城市经济转入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的时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国平 邱风
    2006, 5(6):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社会再分配制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由于政府是城乡关系的缔造者和新制度安排的供给者,因此它在职能界定、行为规范、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是保障社会再分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变迁要素。在所有涉及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中,社会再分配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的关联度最大。无论是处在制度僵滞状态还是开始制度创新直至最终走向制度均衡,背后始终隐含着政府职能如何转型的问题,而将它视作同一性质的问题抑或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是深入研究统筹战略的重要方法,也是统筹战略付诸实施的路径依赖。 更多还原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卢荣善
    2006, 5(6):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身份化和职业化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农民至今所代表的还是一种身份,由此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事实上开始推动着农民从身份化到职业化的转换。正确地认识这一趋势并自觉地促进其转换,对于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农民从身份化到职业化转换表现为多向裂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宁 吴义爽
    2006, 5(6):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当前企业间复杂的网络关系,交易成本分析范式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因此生产的制度结构理论需要重新审视。本文梳理了生产制度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对交易成本和资源能力两种分析范式进行了比较,概述和评价了其前沿理论和不足之处,认为:全面回答生产制度结构问题,应当以活动性质、能力性质、协调机制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为分析框架。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军平
    2006, 5(6):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SNA核算要求,居民购买住房不记作消费,但是房价与CPI并非毫无关联。住房价格上涨通过居住类权数和自有住房类价格指数的变化传导至CPI,并对其它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目前官方统计没有考虑房价的这种传导效应,致使CPI严重失实。经测算,CPI的低估数值接近1个百分点,低估幅度超过1倍。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张彤玉 巨荣良
    2006, 5(6):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组织竞争合作范式的生成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交互发生作用的结果。分工与专业化是孕育竞争合作范式的主要内生变量,而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则是竞争合作范式生成的两大外生变量。我国企业应深刻认识现代产业组织范式的演化趋势,一方面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另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并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真正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德进
    2006, 5(6):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入手,本文通过揭示产业集聚降低区域企业交易费用,指出发生在产业关联企业间而不是企业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动力。大量的产业关联企业在区域内聚集发展,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而且能够降低外生交易费用,使人们劳动的专业化分工深化沿着大量地理接近的企业间而不是数量有限的企业内进行,从而为产业集群发展给出了一个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含义的理论解释。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章新
    2006, 5(6):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投资决策以特定的形式和内容,这些形式和内容同金融市场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概要分析金融市场化与企业投资决策相关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学界尚未对这种相关性作出深入研究的事实,分析了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率、业务经营和资本流动等情况对企业投资决策行为所发生的作用力,认为在不同的金融市场状态下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不同的机理,并以我国现阶段的股份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的投资决策原则、依据和程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傅瑜 徐艳 何泽荣
    2006, 5(6):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现。研究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不应该仅仅研究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的失衡,而更应当研究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美国的失衡。一个国家的对外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中,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的协调。这一协调是解决经济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关键是治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窦玲
    2006, 5(6):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为了消除差距,均衡发展,一些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总结和借鉴国外开发落后地区制度供给的经验,对于我国西部开发制度供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胡赫男 吴世农
    2006, 5(6): 116-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98年第1季度至2003年第4季度在沪深两市交易的94家基金的投资组合明细数据为样本,借鉴LSV思想构造新的羊群行为测度指标,探讨了我国基金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基金的羊群行为受到时间、季节、市场规模、基金规模、市场态势和基金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羊群行为测度与基金盈利能力、基金/市场的相对规模等因素正相关;熊市中的羊群行为测度值大于牛市中的测度值;基金的羊群行为随着时间的进程没有显著改善,但每年的第2和第3季度是高发期。作者认为,基金在交易模式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代表性心理”,以及“心理阻抗”和“控制幻觉”加剧了羊群行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2006, 5(6):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