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封希德
    2007, 5(6):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王裕国
    2007, 3(6):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丁任重
    2007, 5(6): 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国良
    2007, 5(6):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赵磊
    2007, 5(6):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方健
    2007, 5(6):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蔡春
    2007, 5(6):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灿 王越子
    2007, 5(6):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主流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契约"性质的,并建构交易费用范畴来分析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但这种关系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而被认为是一种法权关系和交易关系。事实上,企业契约背后隐含着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表现为复杂的权力支配关系或层级关系,而不是平等的交易关系。因此,企业是"权力"性质的。深化认识企业的"权力"性质,可以从企业权力分析的历史向度问题以及企业权力的内生性质等方面来拓展。这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企业权力现象及其权力关系演变的视角或方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吴宣恭
    2007, 5(6):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益相关者"理论描述了企业同其他社会主体的联系,却没有看清各种不同关系的实质,以它作为诉求企业所有权的根据,混淆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颠倒了所有权与契约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分不清不同经济关系的处理原则,在产权理论上产生一系列错误。另一方面,它指出企业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体,特别是企业职工的关系,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构建正常的市场关系,作出有益的启示。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利益关系已经大大超越了在资本主义土壤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它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以社会主义关系及其形成的思维去论证"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以这种理论去解释和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部关系,都是不可取的。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朱四海
    2007, 5(6): 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文章考察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边界问题,形成了3大类38小类的反哺需求,并据此探索政府反哺与社会化反哺分工与协作的制度安排,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相结合的反哺机制,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 
  • 三农问题
    杨立雄
    2007, 5(6): 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农民工社会保护条件欠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位竞争导致传统的"政府—资本—工会"三方均衡模式解构,资本力量得到加强,工会集体谈判能力下降,政府面临削减福利支出的压力。而政策的外溢效应造成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冲向底线的竞争,导致社会倾销、福利解体以及劳工工作环境的恶化。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雎国余 许秋起
    2007, 5(6): 48-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借鉴中外学者有关经济市场化、制度与秩序经济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市场化本质上是经济、法律与社会三种秩序维度相互依赖、整体互动、协同演进的过程这一独特的秩序演进观点,并藉此解读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非均衡推进"特征集中体现在外在上的明显梯度、层次推进与深层上的法律、经济与社会三种秩序维度演进程度的差异。文章最后从经济市场化三种秩序角度对中国市场秩序的完善提出了原则性思路和建议。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石军伟 付海艳
    2007, 5(6):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社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技术创新系统模型,来解释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认为企业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行动者,其技术创新行为是一种社会行动,它会受到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作为一种结果,社会结构会影响市场结构,从而两者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的社会资本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推动社会结构、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协调发展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刘海英 张纯洪
    2007, 5(6): 6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轨以来,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这是因为,经济非国有化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一种增量式改革。这种改革使得体制内利益在未受影响的条件下,实现了帕雷托式的增长。然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比改善。这是因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一般都过分强调以利润为中心,忽略环境成本,并且由于融资困难等因素导致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弱化;其次,中国引进的外资不仅在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扩散效应上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日益增加的加工贸易通过转移定价方式使中国经济不能充分享有出口增长带来的利润贡献。 
  • 发展战略研究
    刘宇 逄金玉 陈伟
    2007, 5(6):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大部类协调发展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在对当前经济活动中的两大部类进行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1992—2006年两大部类的规模及其构成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测算结果对现实中两大部类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黄劲松 李金昌
    2007, 5(6):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企业采用什么方式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创新是创新战略的重要部分,分析专利保护和补充性资产对创新企业技术许可的影响,发现专利保护和补充性资产对创新企业选择技术许可,阻止模仿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库诺特模型分析了市场主导型创新企业的最优技术许可战略。 
  • 理论经纬
    屈炳祥
    2007, 5(6):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详细研究了工人阶级的现状、历史使命、未来发展,以及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等,并且还为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当年所提出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历史任务我们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 理论经纬
    王晓芳 王维华
    2007, 5(6):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垄断竞争和名义刚性假设引入MIU模型,新凯恩斯主义者建立了与AS—IS—LM模型简单线性形式相一致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实现了基于微观最优行为的动态一般均衡货币理论模型与适用于货币政策分析的线性宏观经济模型的统一,政策分析的重点转向政策目标和工具规则的统一。但是,在政策目标选择,通货膨胀的动态性和政策工具规则设定方面仍未达成共识。
  • 理论经纬
    课题组
    2007, 5(6): 1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为全国提供的大型全局性公共产品的"溢出效应",应当在国家层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令受益地区通过某种方式对提供这种大型全局性公共产品的西部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可以考虑采用特别税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补偿的前提是对溢出效应及其相应成本进行估算,以确定补偿依据。本文选取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作为研究整个西部大型公共产品溢出效应的切入点,从天保工程诸多溢出效应中挑选出防洪作为建立估算溢出效应指标体系的初步尝试,先估算天保工程影响防洪安排取得的防洪变化收益,然后通过估算防洪变化收益占全国性收益的比重来大致测算天保工程给全国带来的收益。本文的方法是"视节约的成本为收益",通过确定样本地区防洪相关成本指标描述样本地区受益于天保工程而减少的防洪成本,并将这些防洪项目费用的负增长量视为该样本地区受益于天保工程的溢出效应量。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蔡荣鑫
    2007, 5(6): 109-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国外学术界和国际机构从强调"增长"到重视"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思想演变,介绍了"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不同定义,以及如何在这种视角下重新讨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总结了国外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基本共识。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这方面的思想演变和理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