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陆学艺
    2008, 5(2):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黄金发展期,农村农业形势很好,但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头号问题。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来认识,三农问题说到底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必须从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城乡体制层面才能得到解决。城乡体制的差距是根本的,是目前最大的差距,许多城乡差距之间的问题也由此产生。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行农村第二次改革,把农民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
  • 三农问题
    郭继强
    2008, 5(2): 1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农民的生存约束(更一般地说最低必需支出约束)引入经典劳动供给模型,从而在构建农民尤其是维持生计型农民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基础上,统一解读了恰亚诺夫、斯科特、舒尔茨和波普金等学者关于农民劳动供给行为的论述。由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整合农民学中著名的"斯科特-波普金论题",并从劳动力供求视角考察小农经济中的"内卷化"问题。本文的分析揭示了农民劳动供给行为所蕴含的一般性抑或普遍性特征。
  • 三农问题
    蔡立雄 何炼成
    2008, 5(2):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农村经济市场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平衡性不仅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农村内部。从市场化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出发,科学地设计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各项指标并对之进行测算,进而了解各地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相对进程和各经济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禹新荣 陈湘舸
    2008, 5(2):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化经济、未来社会、人本世纪及"环境"时代诸经济和非经济方面探讨和阐述文化产业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并对文化产业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做出新的评价。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李保民
    2008, 5(2):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城乡就业一体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特征:雇佣劳动就业方式的城乡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任务,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他们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科学预见性,对于城乡就业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发展战略研究
    杜 凯 周 勤
    2008, 5(2):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计算Hoover系数、RCA指数和ITC指数来考察集聚经济布局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研究认为,首先,随着要素驱动程度不同,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其次,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制造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国内市场的适当保护和扶植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提升民族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加强集聚经济效应对中高级以上技术型行业的扩散程度。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谢 地 何 琴
    2008, 5(2):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控制和减少职业伤害,救济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维护职业安全,是任何一个民主、法制、健康和谐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政府实施社会性规制的重要领域。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成本,包括越来越严重的职业安全问题。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职业病发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折射出我国劳工状况不容乐观、劳动者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该从完善政府社会性规制入手寻求破解之道。
  • 探索改革
    熊广勤 张卫东
    2008, 5(2):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现,协议转让、招投标和拍卖三种主要转让方式在我国国有产权交易实践中不是独立的、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结合成具有前后继起性的"三位一体化"交易模式:三种转让本质上是一个交易的三个环节,具体推进到哪一步取决于交易的竞争程度。本文从产权供求双方的现实约束及相应的行为假定对该模式及其运作机理、特点作了解释,发现它是一个有效的交易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由该模式下的非"价高者得"原则所推出的"国有资产流失论"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该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探索改革
    郑育家 李双金
    2008, 5(2):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私人收益的存在如同在委托人所订立的合同中增加了一个黑洞,监督者和代理人之间的合谋会通过这个黑洞抽取委托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如果监督者只是一个纯粹的监督者,只具有有限的权利,只负责向委托人报告自然状态是好的还是差的,则它与代理人的合谋对委托人造成的损失,以谎报自然状态对委托人造成的损失为限。如果监督者同时还被过度授权,则委托人的利益将耗散殆尽。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卢万青 魏作磊
    2008, 5(2): 6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宏观层面的定义,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成因的各种主要观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非外部失衡造成,而是内部失衡造成,也即是消费相对不足与投资相对过度的结构性失衡。基于实证结论,本文认为要根除流动性过剩,仅靠货币政策不行,还要依靠包括结构性调整和金融改革在内的中长期对策。
  • 理论经纬
    高倩倩 郑建军
    2008, 5(2):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动性过剩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的定义。本文分析了宏、微观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在马克思的分析视角下,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资本过剩。这些过剩资本追逐虚拟金融资产和有限供给的实物资产,造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隐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抑制新过剩资本生成、疏通既有过剩资本并推动资本向单纯货币职能转换。
  • 理论经纬
    丁庭选 潘克勤
    2008, 5(2): 8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近几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实际控制人控制能力、代理成本、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及其治理效应,可以发现实际控制人控制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曾经被监管机构赋予专项复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两阶段回归发现,市场对聘请此类会计师事务所作出了正面评价,而且此类会计师事务所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具有监督和抑制作用。
  • 理论经纬
    陈 桢
    2008, 5(2): 9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失业率的变动关系,以及对就业弹性的分析,显示我国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断趋弱。而宏观生产函数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动显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Chow检验进一步显示宏观生产函数结构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结构偏离度分析则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快但就业能力却在下降。
  • 理论经纬
    潘旭明
    2008, 5(2):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市场交换关系与嵌入关系不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对于组织间合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关系性嵌入影响组织间专业性信息的传递、组织间的互利、事后支持以及组织间的适应;而结构性嵌入通常会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并通过多次博弈、重复嵌入等方式使组织获得通过市场交换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如果组织间的关系嵌入过度则会导致关系从一种资产转变成了一种负担,并产生锁定效应。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高增安
    2008, 5(2):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大量的跨国洗钱行为。信用证的性质和特点、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与反洗钱法律的冲突注定了信用证是理想的贸易洗钱工具。本文分析了借助信用证交易洗钱的诱因、流程和可疑行为特征,认为反信用证洗钱应该寻求捍卫信用证的独立性与顺应全球反洗钱大趋势、遵守银行保密法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交可疑交易报告与控制经营风险的"三个统一"。其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并全面分析国际贸易中基于信用证交易的洗钱行为,并提出对策。
  • 比较与借鉴
    齐良书 余秋梅
    2008, 5(2): 10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关系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领域,但我国的相关研究还不多。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外文献:一,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的相关关系;二,社会经济状况的度量;三,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力求展现国外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和最新进展,并注重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以求对我国学者有所启示。本文最后评述了我国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初步探讨了未来我国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可能方向。
  • 比较与借鉴
    武中哲
    2008, 5(2):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化改革前,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通过政党和行政力量推动妇女就业、基本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的少数国家之一。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开始出现。虽然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性别平等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比较高的,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性别不平等却存在着扩大的趋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未来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两性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书评
  • 书评
    尹伯成
    2008, 5(2): 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 新观察
    李永宁 吴练达
    2008, 5(2): 123-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潘 石
    2008, 5(2): 126-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谢作诗 李善杰 李平
    2008, 5(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