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武建奇
    2008, 5(3):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有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有什么样的适合这种人性假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意蕴。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有三个维度:哲学层面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经济层面上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经济层面上人是阶级人。从方法论上看,阶级人假设与经济人假设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根本观点的不同。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蒋伏心
    2008, 5(3):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这一新的概念,认为,增长方式比较不是经济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的比较,而是增长动力和机制的比较。提出了增长方式的三种类型,即"行政推动型增长"、"利益导向型增长"和"效率导向型增长"。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利益导向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地方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企业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和"市场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关键在于实现从"利益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到"效率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
  • 发展战略研究
    卫兴华 侯为民
    2008, 5(3): 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收入分配领域,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根本上看是统一的。树立全面、科学的效率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当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是落实初次分配的公平。在理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发展战略研究
    程开明
    2008, 5(3): 28-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容易出现城市偏向问题,本文基于城市偏向与城乡差距的理论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城市偏向政策影响城乡差距的效应进行回归估计和检验。结果发现,城市偏向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及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越明显,城乡差距越大。现阶段我国经济及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城乡差距产生正效应,城市化及开放程度提高则具有负效应。受之启示,消除二元结构、扭转城市偏向及推进城市化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发展战略研究
    谭 顺
    2008, 5(3):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润最大化原则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背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利润最大化原则导致弱成本约束,成本约束服从并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其自身只具有工具价值。第二,利润最大化原则引致四种类型的经济扩张,即规模经济扩张、范围经济扩张、地域经济扩张以及经济帝国主义。第三,利润最大化原则纵容个体非理性,致使整个社会普遍漠视或回避社会整体理性的缺失。第四,利润最大化原则侵蚀全球整体主义价值观,妨碍人类在处理与应对全球危机时进行真诚的合作。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陈纪平
    2008, 5(3):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农业是排除了迂回环节的狭义农业,具有很强的自然生命特征,因而分工水平低而且劳动力与其他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弱。另一方面,与企业相比较,家庭作为经济组织更适合分工水平低且对生产要素之间匹配要求不高的生产活动。因此,家庭是比企业更经济的农业生产组织。中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缺乏转移空间,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而农业生产企业化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 三农问题
    杨国才 潘锦云
    2008, 5(3):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工哺农"主要是借政府"有形之手"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利益回馈,"以工促农"则是借市场"无形之手"实现工业对农业的自然促动。推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以工哺农"与"以工促农"不可偏废,一方面要通过"以工哺农"来为"以工促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以工促农"来引导"以工哺农"的方向。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卢现祥 李小平
    2008, 5(3):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易费用的测量是新制度经济学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制度转型及其经济增长为检验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力争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如下贡献。第一,我们采用沃利斯和诺思(Wallis,North,1986)的基本思路,首次对中国各省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算。第二,我们对制度转型、经济增长和中国的交易费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制度转型降低了中国的交易费用,证实了好的制度就是节约交易费用;但是经济增长却没有显著地促进交易费用的增加,这与正统的新制度经济理论预期不符;第三,我们证实了交易也存在一定的规模效应,当市场上的交易费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由于规模效应可能会节省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从而导致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减少。
  • 理论经纬
    邓曦东 段跃芳
    2008, 5(3):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中国非志愿移民的补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表明现行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的缺陷是:移民补偿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导致无效率问题,制度设计忽视了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度安排扭曲了失地农民的实质产权,制度选择忽视了移民的无形损失等;在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的理论创新中的应用可能性进行认真探讨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非志愿移民补偿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理论经纬
    李学彦
    2008, 5(3): 7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曼迪维尔、马尔萨斯、霍布森以及凯恩斯等人早就提出了过度储蓄理论的分析框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并没有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储蓄过剩理论。本文通过对经济运行中约束条件变化的分析,在对前人经典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储蓄过剩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储蓄过剩的标准及其存在的前提条件。
  • 理论经纬
    林云 金祥荣
    2008, 5(3):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呈现差距日益加大的"马太效应"。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研发、技术机会及吸收能力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累积循环的影响作用,这一累积循环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轨道",从而导致创新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实证研究还证实了研发两面性的存在,并首次证实技术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显著作用。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刘 毅
    2008, 5(3):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产阶层较高的收入和消费活力,通常被视为"消费前卫"甚至"奢侈"。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城镇居民住户的调查数据,对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期,中产阶层的消费结构变动可明显地区分为三个阶段。当前,发展型消费已经占有较高的比例,并表现出注重实用的理性化消费结构。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马 宇 韩 存 申 亮
    2008, 5(3): 9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变迁的视角对美国次级债危机进行了剖析和解读。风险较高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美国住房抵押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小,而出现违约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所占比例就更小。这样一个小小的损失,如果是在30年以前,对整个市场并不会形成太大冲击,而在今天则对美国市场以及发达国家市场造成巨大冲击。风险和冲击为何会如此之大,我们研究发现,正是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变迁导致次级债的风险由放贷机构转移到金融市场,而且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某些环节放大了次级债的风险。
  • 比较与借鉴
    翁舟杰 陈和智
    2008, 5(3): 99-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借鉴了西方隐性合约和租值耗散理论,认为信贷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会导致大量租值被置入公共领域,信贷市场上的相关利益主体会通过达成各类隐性合约来分割这些租值,由此导致大量非规范融资行为的存在。文章进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信贷市场各类参与主体间可能存在的隐性合约,试图把非规范融资行为纳入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比较与借鉴
    崔建军
    2008, 5(3): 10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财政政策发挥调控功能以国家财政拥有一定财力为基础,货币政策发挥调控功能以商业银行体系对中央银行的资金依赖为前提。失却此基础和前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功能就会大打折扣甚或完全丧失调控功能。新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空间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功能分别经历了"强、弱、强"和"弱、强、弱"三种状态。经验表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空间的变迁与经济体制、国民经济运行格局息息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必须改善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运行环境并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
  • 比较与借鉴
    张福军
    2008, 5(3):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诺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应和体制转轨的现实诉求,国内学者尝试构建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并沿四大主线展开:一是系统比较及认知深化;二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据;三是理论批判及回应诘问;四是理论建构及指引实践。这一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系统地剖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理论地位,也很少谈及制度变迁的社会价值倾向。因此,原有的理论体系应在一个广义的视角下加以拓展。
  • 新观察
  • 新观察
    白永秀 任保平
    2008, 5(3):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刘静暖 纪玉山
    2008, 5(3):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陈 颖
    2008, 5(3):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顾书桂
    2008, 5(3):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理论述评
  • 理论述评
    2008, 5(3): 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