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
  • 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
    刘诗白
    2008, 5(4):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的体制转型之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需要正确解读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1)单一公有制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商品生产被消除以成熟的社会共同体形成为前提;(3)社会主义是分阶段演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突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维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孝兵
    2008, 5(4):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鲜活的社会科学,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基本特性,为我们昭示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固有规律与变化趋势。从狭义的角度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差别,它与生俱来就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除了作为一小部分人"休身养性"的"艺术品"之外,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担负着"经世致用"的使命。经济学的细分和日益规范化表明,经济学有没有充实完善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再也不可能回到古典的老路上去了,它的进步是一种方法论的进步。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卓越 张珉
    2008, 5(4): 2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制度经济学和政治学新制度主义在发展中都因为缺乏现实性、历史性和社会性而受到批评。面对相似的问题,经济学领域兴起了以青木和格雷夫为代表的比较制度分析,政治学领域兴起了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本文从制度观、制度对行为的影响、制度的变迁、过去的制度对现在制度的影响、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制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对比较制度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了比较,就未来制度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汤吉军
    2008, 5(4):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正交易成本角度阐述沉淀成本相关性的理性逻辑,打破新古典零交易成本条件下沉淀成本无关性假设,进而强调沉淀成本重要。因此,一方面,需要承认沉淀成本相关性存在的普遍性;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制度设计克服沉淀成本相关性,加强沉淀成本管理,从而创造一个与历史、现在和未来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 理论经纬
    张凤林
    2008, 5(4):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什么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会采取不同的工资支付制度?这个问题新古典理论没有回答,近年来兴起的交易成本理论、激励理论等也只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释。本文首先概括提炼出四种典型工资制度,证明其在科斯定理意义上的等价性。然后综合评析以往的几种解释及其不足。进而,尝试从一种新的二维人力资本的视角来展开分析,说明员工人力资本特性是决定工资制度选择的深层经济原因。
  • 理论经纬
    聂辉华 李金波
    2008, 5(4):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是企业理论最重要的案例,但是自2000年来遭到很多学者的质疑。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角度全面地考察了费雪-通用案例,归纳了这一案例的基本事实,排除了费雪选择无效率的生产方式这一结论,确认了费雪以拒绝搬迁工厂的形式对付通用的敲竹杠行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本文证明了不同博弈环境下敲竹杠的可能性。资产专用性不一定导致敲竹杠,敲竹杠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本文不仅厘清了费雪-通用案例的真实和错误成分,而且从理论上澄清了资产专用性、敲竹杠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关系。
  • 理论经纬
    余斌 丁晓钦
    2008, 5(4):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DP的计算和分解之所以存在问题,就在于其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从而丧失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而GDP的最主要意义只不过在于:用模糊的指标来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福利情况的真切关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产品价值和价值产品的论述,重新建构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成为当务之急。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许抄军 罗能生 吕渭济
    2008, 5(4):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变截距模型对我国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规模-资源消耗经验模型为正N型曲线,最优城市规模为1060万人,适度城市规模是400—600万人和1000—1200万人。进一步对分区域的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东部经验模型是单调递减直线,中、西部都是正N形曲线。除部分省会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资源消耗上升阶段,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强调集约化的内涵发展,以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 探索改革
  • 探索改革
    何大安
    2008, 5(4): 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我国GDP的主要生产者,大体上可认为是国有控股公司和市场型运营公司两大主体。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如果将这两大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分别理解或界定为组织治理型和市场治理型,则可认知我国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关系的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既可以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来理解,也可以围绕市场的外部约束来认识。我国公司的组织治理和市场治理受制于特定的制度环境,联系制度环境来研究这两种治理模式,或许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所帮助。
  • 探索改革
    曾令秋 王德忠
    2008, 5(4):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失业理论与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凯恩斯失业理论、货币主义失业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尽管存在差别,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正是二者的一致性与差异,为失业理论进行新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 探索改革
    张德荣 陆云航
    2008, 5(4): 7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度之间具有互补性,市场化改革要求政府治理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总结了几个决定政府治理性质的理论视角:政治经济纵向一体化的视角、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和市场结构理论的视角,更根本地,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视角来看待一个社会政府治理的性质及其变革。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是关于政府治理变迁理论的最新进展。
  • 三农问题
  • 三农问题
    纪良纲 刘东英
    2008, 5(4):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对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国内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研究的角度及其目的、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主要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做了简要评价,提出结合中国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明确界定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内涵,揭示组织演化与制度环境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续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 三农问题
    王朝辉
    2008, 5(4): 94-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企业扩张影响因素全面的理论梳理,构建一个新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模型,可以认为企业扩张行为并非是外部因素决定的,企业扩张行为绩效的决定是内部性的。在这一企业扩张新假设条件下,企业在竞争中的能力的积累是流通企业扩张行为取得绩效的根本来源。运用这个模型对中国农产品企业扩张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对我国农产品流通企业扩张的合理化提出相关建议。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严俊
    2008, 5(4):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理性选择范式、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等范式预设和分析工具,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市场及各类非市场机制和制度对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互动的影响,机制设计理论探讨知识分散、选择权利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有助于促进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和谐共振的最优机制。作为一个理解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机制设计理论在拍卖、税收、政府管制、公共物品供给、投票过程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工具。
  • 比较与借鉴
    高嵩
    2008, 5(4):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对斯密相关观点的批判以及他本人的论述中揭示他独特的个人观念,认为马克思也承认自利性和理性行为特征,他所持有的个人观念与"经济人"假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主张把人们在彼此间结成的依赖和制约关系也看作是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正是这种对个人理解上的分歧构成了两种理论体系关于个人行为选择认识上的分野。
  • 新观察
  • 新观察
    路卓铭
    2008, 5(4): 116-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郭建强
    2008, 5(4): 119-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熊海帆
    2008, 5(4):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严汉平 郭海阳
    2008, 5(4):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郝二虎
    2008, 5(4):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