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
  • 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
    刘诗白
    2008, 6(5):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启动了一场中国人民全力以赴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史无前例的和成功的实践。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经济学界解放思想,在有关发展商品经济、引进市场机制的活跃讨论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产品经济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顺利向前推进的指针。他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他的卓越的理论创新给围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与市场问题多年的大争论打上了句号。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正处在发展新时期,面对着新情况和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我们应立足于当前实际,加深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以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刁伟涛
    2008, 4(5): 1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着五种现代性,中国经济学的构建要超越它们:实现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基础和知识的实践观;超越理论人本主义的主体间性原则;整体有机的世界观和动态演化的分析框架;对现代化范式、后殖民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后现代生态主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刘凤义
    2008, 4(5): 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以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以资本控制劳动的实现形式为主线,对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内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具体包括对股份公司的经济性质及内部关系的分析;对垄断组织的经济性质及特征的阐释;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及其实现形式的剖析等等。论文认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对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陈璋 万光彩
    2008, 4(5):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重大经济事件都导致了宏观经济理论不同程度的创新,如大萧条与凯恩斯主义革命、滞胀与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革命等。而苏联范式和新古典自由主义范式阐释中国经济奇迹的无能为力,说明中国经验必将催生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提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假设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发展战略研究
  • 发展战略研究
    田贵良
    2008, 4(5): 3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战略是从水资源需求管理角度解决水短缺问题的重要创新,它的成功实施需要经济理论分析的支撑。本文针对两个地区,设计四种可能的情形,在这些情形中交错地假设两个地区在水资源供给、其他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方面的异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地区的生产和消费选择,从而论证虚拟水战略的实施环境,得出结论:即使缺水地区也应综合考虑水资源、其他限制性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的机会成本,正确运用虚拟水战略以增加自己的收益。
  • 理论经纬
  • 理论经纬
    张 勇
    2008, 4(5):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殖民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差异以及制度分析是用来解释拉美与东亚巨大差距的传统因素。但拉美和亚洲在几乎差不多的基础上,采用几乎相同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看来单纯的制度分析和经济因素不能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制度和模式的不同选择的确影响经济的效率和发展的水平,而文化的背景则影响人们对制度和模式的选择。亚洲的成功是基于其文化中某些特定的因素,而拉美可能缺少这些因素。

  • 理论经纬
    张利风
    2008, 4(5):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内生信息结构下讨论激励问题是目前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思路展开分析:委托人有一项目需要代理人去实施,代理人可以在项目实施前搜集有关项目的信息;委托人必须考虑代理人进行信息搜集获得私人信息产生的激励问题。
  • 理论经纬
    张盈华 杜跃平
    2008, 4(5):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直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研究着眼于社会保障与储蓄率的关系,而人力资本理论为社会保障的研究拓宽了范围,将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联系起来。本文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分三个方面综述了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数量、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质量、社会保障管理与人力资本。基本结论主要有:无积累的现收现付制降低生育率和劳动力流动率,但促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在职培训,从而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保障的管理重心应从财务收支平衡转向就业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发挥社会保障从源头规避社会风险的功能。
  • 资本市场
  • 资本市场
    徐璋勇 郭梅亮
    2008, 4(5):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外在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强行介入,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低效率以及市场规模的萎缩;其产生的内生性原因则在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文化能有效的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及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形成并强化的理论解释必须依赖于中国现实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和农村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这两个关键性变量。将政府介入和乡土文化这两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 资本市场
    张魁伟 郭炜
    2008, 4(5):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不同来源资本对经济的影响中,大多数文献集中于其中的某一项资本来源或是从生产要素这个角度考虑对经济的影响。而本文将其中的资本因素按照不同来源进行划分,实证分析不同的资本来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从各种不同资金来源对GDP的贡献看来,自筹和其他投资与GDP的线性关系是最显著的而且贡献度是最大的;对于全国GDP而言,国家投资对GDP贡献为正值,不同的是国内贷款对全国GDP的贡献显示的是负值。
  • 资本市场
    杨福明
    2008, 4(5): 8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金融生态理论,从金融生态环境角度分析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认为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善于利用社会传统和习俗等非正式制度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相对正规金融的优势;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经营方式隐蔽,处于监管之外,导致金融风险隐患的形成;非正规金融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会产生某些负效应。针对非正规金融生态上述现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比较与借鉴
  • 比较与借鉴
    苏晓红
    2008, 4(5):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易成本或不完全信息是内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交易成本和不完全信息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内部性也是普遍存在的。市场机制、法律程序、社会性管制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内部性问题发挥作用。只有当因交易成本过高使市场解决内部性无效时,社会性管制才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机制发挥作用。
  • 比较与借鉴
    张若雪 张 涛
    2008, 4(5):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从经济机会均等、产业结构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农村地区发展四个方面入手,考察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起飞的历史。我们认为,经济机会大致均等、产业结构快速升级、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农村地区发展,是造就韩国和中国台湾经济起飞过程中收入差距保持稳定甚至缩小的必要条件。
  • 比较与借鉴
    杨 权
    2008, 4(5): 102-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资产组合方法是研究全球失衡问题的一个新视角。这一方法关注一国净外部资产头寸的累积及其可持续性,理解和评估外部失衡的关键是净外部资产变动过程中的价值效应。用该方法对美国外部失衡所做的研究能够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我国持续贸易顺差并没有带来相应程度的财富累积,我国外部头寸的价值效应为负。我国对贸易顺差进行调整时必须考虑外部头寸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平衡效应。同时,我国应适当调整外部头寸结构以降低外部财富损失的风险,并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以抵御风险。
  • 比较与借鉴
    裴 平 黄余送
    2008, 4(5): 111-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并被普遍认为是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何测度经济体中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进而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理论界和管理部门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最优货币供给规则为理论视角,提出了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概念和及其定值方法,并以该方法对1999—2007年的实际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体在1999年1月—1999年10月、2002年7月—2004年8月,以及2005年5月后的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并且辅之以其它政策工具吸收沉淀于银行体系和流通领域中过剩的流动性资产,应是现阶段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
  • 学者风范
  • 学者风范
    何炼成
    2008, 1(5):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 新观察
    陆立军 郑小碧
    2008, 4(5): 12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杜丹清
    2008, 4(5): 124-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观察
    刘 蕾
    2008, 4(5):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